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马保三:打响潍坊抗日战争第一枪

2015-07-28 16:17:00来源:齐鲁晚报作者:马保三

  1938年1月9日,日军入侵寿光,国民党寿光县政府县长宋宪章准备弃城而逃。此时,省委派往八支队的红军干部韩明柱和鲁东工委宣传委员杨涤生正赶到寿光城,被宋宪章部疑为日军奸细抓捕,经地下党员李廷奎、李登坦援救,得以脱身。接着李廷奎、李登坦联络国民党武装的散兵16名,携枪18支和骡马9匹,在韩明柱、杨涤生的带领下,于10日来到牛头镇,加入八支队。当时八支队已发展到700多人、300多支枪。

  1月中旬,八支队军政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研究了抗日战争形势,并按照红军的政治工作制度和编制,对部队进行了整编。整编后,马保三任八支队指挥、张文通任政治委员、韩明柱任副指挥。指挥部设立政治部、参谋处、供给部,各部下设科。支队下辖一、三、五、七中队和特务中队、骑兵队,约700余人。中队增设政治指导员,分队增设政治宣传员。之后,部队在韩明柱的指导下,初步开展了军政训练,通过制止“白营”打家劫舍、祭扫瞻仰革命烈士等活动锻炼了队伍、提高了素质,深受当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1938年,日军占领寿光,并继续向东入侵胶东地区。潍(县)博(兴)公路成为日军输送军队和物资的重要交通线,日军的汽车天天在公路上横冲直撞。为打击日军嚣张气焰,指挥部决定伏击日军汽车。

  为打好对日首战,指挥部决定选拔五六十名精明强干的战士,组成突击队,由副指挥韩明柱带领,在寿光城与三里庄之间的公路上进行伏击,总指挥马保三率大部队在后接应。

  5日拂晓,突击队分三段在三里庄以东公路北侧埋伏,指挥所及预备队隐蔽于南关阁子上。7时许,日军一辆中型吉普车驶入伏击地段,突击队员一起开火,敌车驾驶员当场毙命,汽车翻入公路南侧。突击队员将一名顽强抵抗的日军军官劈死,另一名日军拔腿向三里庄方向逃去,突击队员将其击成重伤。受伤日军逃入村中,被村民发现,大家手持铁锨、叉子等农具把鬼子团团围住,一会儿就把鬼子砸死了,战斗胜利结束。

  这一战,时间短,效果显,共击毙日军官兵3名,缴获军用汽车一辆,长短枪各一枝,战刀两把及部分军用物资。战斗结束后,突击队员从当地借来两头牛拉着汽车向罗桥村转移,沿途群众倾村而出,纷纷争看缴获的汽车、长枪等战利品,场面十分热烈。三里庄伏击战胜利喜讯,很快传遍了寿光及临近各县,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战热忱,掀起了参军热潮,队伍很快发展到1500余人,拥有各种枪械近千支。

  1938年3月13日,鲁东工委书记鹿省三从昌潍来到八支队,在王胡城主持召开工委扩大会议,作出了八支队进行整编和东援七支队的决定。

  三里庄初战获胜后,兵员大增,八支队领导面对新形势,及时对部队进行了简单的整训。2月21日,部队整训后移驻三合庄。2月23日下午,邢家茅坨村的群众报告:小韩家庄住进一股土匪,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这股土匪约有六七十人,武器装备精良。根据敌情,韩明柱率500人直奔小韩家庄。此时,四周村庄的群众听说八支队帮助群众清除匪祸,纷纷赶来围观助战,满坡遍野喊声四起。此战,除“韩营”头目只身逃跑外,其余67人全部就擒,共缴获长短枪70余支及一些子弹。

  三合庄收编成功后,八支队军威远扬,不仅寿光境内的抗日力量向其靠拢,就连附近各县的抗日武装也前往集结。

  3月11日,八支队进驻王胡城村(今古城街道)。在这里,指挥部根据部队规模越来越大,战斗会越来越频繁的需要,建立了枪械修理所。1938年3月13日,鲁东工委书记鹿省三从昌潍来到八支队,并在王胡城主持召开了工委扩大会议,作出了八支队进行整编和东援七支队的决定。

  会后,八支队指挥部着手进行整编的准备。指挥部在傅家庄向全体指战员传达了整编的决定:支队设指挥部,这是全支队的最高统帅机关,马保三任指挥,张文通任政治委员,韩明柱任副指挥。指挥部设政治部、参谋处、供给部。张文通兼任政治部主任,马健生任参谋处主任,侯连三任供给部主任。政治部下设组织科、宣传科、民运科。陈少卿任组织科长,孙聿修任宣传科长,李文任民运科长。参谋处下设作战科、交通科、交际科。王云生任作战科长,张子明任交通科长,李文轩任交际科长。供给部下设军需科、修理所、卫生所。褚方塘任军需科长,李步坛任修理所长,崔文华任卫生所长。支队的建制为3个大队及特务中队、骑兵队、文艺宣传队等。第一大队队长孟祝三(后叛变),政委王永周;第三大队队长郑德卿(后叛变),政委王文介;第五大队队长吴吉亭(后叛变),政委王文轩;特务中队队长李文辉,指导员陈纪明;骑兵队队长刘永山;宣传队队长李梦先。全支队共计2000余人,长短枪1000余支。

123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