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我们应该记住的一段渤海红色历史

2015-06-26 09:40:00来源:滨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作者:李文进 张文

  其时,适值寒冬季节即将到来,如此众多的人员,吃、穿、住、烧、医药供应都需当地临时筹措。渤海区党政军民在完成繁重的支前任务的同时,集中全区的物力、财力,筹集粮食、衣物,千方百计保证这些人员的供应。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全区就筹集到棉布54.7万余尺,做军衣19万套,军鞋16.5万多双,军袜8万双,提前完成赶做棉衣的任务。并发动群众拥军、劳军,献粮献布匹、衣物,捐赠过春节的食品。有的群众腾出房子、锅灶,把棉被、衣服中的棉絮拆出来给战士絮棉衣,有的把自己房屋的檩条隔一根抽下给部队生火做饭。使转移来的外地人员得以顺利休整,养精蓄锐,安全过冬,继而以更强的战斗力转入战争前线,配合刘邓大军展开战略进攻。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翻身农民从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解放战争的胜败与保卫他们的胜利果实和生命安全紧密相连,没有解放战争的胜利,便没有农民的一切。在土改运动的基础上,渤海区掀起了4次大参军热潮。1948年参军中,1分区父母送子参军的915人,妻子送郎参军的127人,兄弟争相参军者324人。惠民县堤口郭村农民郭敬公把一个儿子、两个孙子一起送上前线。滨县参军的1900名青年中有1520人是贫雇农青年。

  据不完全统计,自1946年7月至1949年3月,渤海区共有16.58万人参军,占山东省同时期入伍人数的28%以上。先后组成了两个野战纵队、27个新兵团,解放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中都有渤海区的子弟兵部队,这在山东各大战略区中是惟一的。

  其中,1945年10月,渤海区老七师、独立师进军东北,后被编为四野六纵。这支部队被称为“攻坚老虎”,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行程数万里,参加重要战役、战斗数百次,歼敌18万;1947年2月,渤海军区教导旅挺进大西北,后编为一野二纵六师,部队万里征战,是我军惟一一支从祖国版图的最东头打到最西头的部队,先后参加十次大的战役,一路解放16座城市,歼敌2.78万人;1947年4月,由渤海军区七师、十一师组建的华野十纵,转战鲁、豫皖、苏、沪、浙、闽等九省一市,历经战役、战斗数百次,能攻善守,所向披靡,取得了歼敌20余万人的赫赫战果;1947年10月,奉命组建的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先后参加了山东内线作战及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最终担负起警备大上海的光荣任务。

  这些地地道道的渤海子弟兵,他们听指挥,肯吃苦,不畏强敌,英勇善战;豪气义胆,忠诚霸气,舍我其谁,朝气蓬勃,在“欢庆土地还家”的同时,高喊着“保卫胜利果实,打垮蒋介石”的口号,征战祖国南北,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得民心在暖民心。渤海区是山东的大粮仓、大后方、兵员补给基地,这是由其地理位置所客观决定的,也是历史赋予渤海人民的一项光荣使命。历史证明:渤海人民无愧于其战略大后方的历史定位,渤海人民用坚韧与牺牲出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为华东战场胜利和全国解放,做出了巨大历史贡献。

  特别是人民群众那种听党号召、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党政领导、党员干部执行政策,关心群众、以身作则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应当永远继承的优良传统。陈毅曾高度表扬解放区的支前工作,他说:“我们在山东战场上接连打胜仗的第一功,应当记到支前民工的账上。……在特定意义上说,胜利是用小车推出来的。再加劲向前推,就能推出一个全国胜利来。”

  艰难困苦、休戚与共的渤海区红色革命历史,是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史的精彩缩影,同时也是一部党领导人民群众争取自身利益的奋斗史,一部不断赢得民心的历史;在渤海老区广大军民的培育下,在革命战争年代血与火的熔炼中,铸就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老渤海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一脉相承,正是我们党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坚持群众路线的一个集中体现,是我党政军民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共产党与中国群众血浓于水的真实写照。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只有深入群众,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群众,才能夯实党的各项工作的生命基石;只有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才能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努力做好今天的现实工作,承担起明天新的使命,谱写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丽篇章。

1234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