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在知民情。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已经把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作为行动纲领,从一开始,就历史性、不可避免地把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贯彻执行到实际工作中去。
张静源、李天佑、张福林等一批党的早期共产党员,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前赴后继,抛家弃业,在渤海平原上呼号奔走,辛勤耕耘,忠贞不渝,无私无畏,先后壮烈牺牲,以自己的生命唤醒沉睡的大地,推动党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进入高潮,蓬勃发展。
由此,红色革命思想,犹如涓涓细流,滋润渤海平原,广袤的大地春潮涌动……。
同仇敌忾,戮力相搏,民心所向
中国共产党人相信任何真理都符合于人民利益,坚定不移为人民奋斗,纵然流血牺牲,毅然勇往直前,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之志。
在生与死、血与火的战斗中,渤海人民能够不怕牺牲、不屈不挠,源于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翻身解放作为革命的目标。哪里的群众有危险,哪里就会有人民军队的身影。人民军队时刻为人民而战,始终与群众生死相依。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大敌当前、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肩负起了领导全国人民抗战的重任。在渤海区前身的冀鲁边区和清河区,党的基层组织纷纷响应“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农村去,放手发展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的号召,迅速行动起来,宣传、发动、组织广大群众,在各地发起抗日武装起义,组建抗日武装,开展平原抗日游击战争,开辟和创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逐步发展成为保卫民族独立和人民利益的坚强力量。
在冀鲁边区:1937年7月,中共津南工委在盐山县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11月,活动在阳信县的共产党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流坡坞打响了我党山东武装抗日第一枪。1938年9月,八路军115师343旅组成“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抵达边区,整编军队,创办抗日军政学校,建立群团组织。先后发起伏击韩家集、三打灯明寺、激战大宗家及沙窝突围战等战斗,歼灭了大量日伪军,巩固了津南根据地,发展了鲁北根据地。
在清河区:1937年12月,长山中学党小组领导发起了黑铁山起义,建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同月,寿光爆发牛头镇起义,建立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此后在潍县、昌邑、广饶、临朐、益都、临淄、博兴等地先后组织抗日武装起义,组建了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七、九、十支队,以及临淄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训团、博兴抗日人民志愿军等。1938年6月,这些抗日武装大部合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作为当地抗日武装斗争的中流砥柱,作为号召各阶层人民坚强不屈、英勇抗战的一面旗帜,一直战斗在渤海平原,立下了不朽功绩。
克服艰难困苦,突破一次次“扫荡”,经过异常艰苦的奋战,冀鲁边区和清河区终于打通联系。为了更好地统一和协调清河区、冀鲁边区两战略区的党政军工作,坚持和发展渤海平原的抗日游击战争,1944年初,两区合并建立了中共渤海区党委、八路军山东渤海军区。我军随即发起夏季、秋季战略攻势,全部恢复被“蚕食”的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根据地,先后攻克鲁北重镇利津等4座县城。
1945年4月,在抗战局部反攻的形势下,渤海军区发起讨伐伪张景月部的战役;6月,发起蒲(台)滨(县)战役,解放蒲台、滨县两县城等日伪据点。同时,各军分区部队先后解放吴桥、南皮、德平、庆云、沾化、高苑等县城。进入全面反攻阶段,渤海军区组成山东第四前线指挥部和山东野战军第七师,分南、北、中三路展开大反攻,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渤海区境内大小日伪据点。至9月底,共歼敌2.6万人,解放县城25座,人口575万。除津浦、胶济铁路线上少数城镇外,渤海区内的日伪军被我全部扫清,渤海区所辖各地区基本连成一片,形成了广阔、稳固的解放区。
抗日战争胜利后,渤海区我军先后发起冯(家口)泊(镇)、德州和周(村)张(店)战役,粉碎敌伪的疯狂挑衅,给敢于拒降之敌以歼灭性打击,拨除了津浦、胶济线上国民党进犯渤海解放区的前进据点,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保卫了抗战胜利果实,至此渤海区全境获得解放。
全面内战爆发后,渤海军区主力由津浦线转移到胶济线作战,先后发起解放济阳、三打邹平城、旧口反击战、奇袭齐东等战斗。参战青(县)沧(州)战役、胶(县)高(密)战役,发起津南战役,跨过黄河,连续作战,先后收复邹平、齐东、博兴、青城、广饶、寿光等县。至1948年4月,昌(乐)潍(县)战役胜利结束后,渤海区与胶东、鲁南解放区再次联成一片,渤海区境内基本上已无敌踪。
仅从1945年至1948年底,渤海区部队为迎接抗战胜利和反击国民党军进犯,共进行大小战斗3129次,攻克和摧毁敌据点、城镇505处,毙伤俘日伪和国民党军6.79万余人,缴获各种轻重武器8.79万多件。而渤海区部队也伤亡5459人,其中牺牲322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