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开国上将陈士榘:现代国防奠基人 建设两弹基地

2015-07-06 07:33:00来源:新华网作者:陈士榘

陈士榘

  动荡时局埋下革命伏笔

  1937年的中国大地上,一场关乎民族危亡的战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一年11月,从山西传来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在广阳伏击战中,八路军抓获了抗战爆发以来的第一名日军战俘,而亲手抓获这名战俘的人,正是115师343旅参谋长、时年28岁的陈士榘。

  此前,由于深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日本军人在身处绝境时,不是拼死顽抗就是自尽身亡,还未曾有过战俘被抓的先例,而这一次,陈士榘却开创了纪录。

  那么,陈士榘是凭借怎样的能力抓获了第一名日军战俘的,这位开创纪录的青年军官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陈士榘,湖北荆门人,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解放前曾任华东野战军参谋长,亲自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解放后担任工程兵司令员长达20多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也是中国现代国防工程的奠基人。

  1909年4月14日,陈士榘出生在武汉黄土坡的新军工兵营里,出生时,家人取名为陈有琤。如今,在陈士榘出生地,武汉黄土坡工兵营旧址上,树立着一块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正是在这里打响,推翻封建王朝统治的辛亥革命由此拉开了序幕。这一年,陈士榘刚刚两岁多,就是在这样风云激荡的岁月里,他度过了自己的幼年时代。

  辛亥革命后,陈士榘举家迁往北京,直到九岁时,才被送回荆门老家。在回家途中,一个意外事件深深刺痛了少年陈士榘。一天,陈士榘父亲的行李被盗,于是他就去找日本船长帮忙查看,可是日本人根本看不起中国人,于是愤怒的陈士榘就冲上去,却被日本人打了几个耳光,这对陈士榘的心理影响非常大, 除了对于日本人的愤怒,年少的陈士榘心中还有一份深深的困惑,为什么一个外国人胆敢在中国境内表现得如此猖狂。带着这份困惑,陈士榘回到家乡,进入龙泉书院读书,当时的龙泉书院是一所倡办新式教育的学堂,在这里,陈士榘的困惑有了答案。

  中国屈辱的近代史,让陈士榘渐渐明白,国力衰弱和政府无能才是人民苦难的根源。从那时起,陈士榘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全力报效国家,然而,他的报国梦该怎样实现呢?陈士榘开始寻找人生的方向。

  龙泉书院有一名中学教师叫胡孟平,是中共党员,他专门开办夜校给学生讲马克思主义、讲共 产党,陈士榘正是通过胡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在胡孟平的讲授中,陈士榘仿佛隐约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这时,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已经在南方各省展开,在共产主义思想激励下,1926年,陈士榘毅然加入当地的农民协会,积极带领同乡青年上街演讲,进行革命宣传,这样的举动很快被当时的反动政府视为“叛逆”。

  因为受到通缉,1927年4月,陈士榘被迫离开荆门,投奔在武汉的叔叔、中共地下党员陈雨苍,在陈雨苍的指引下,陈士榘进入董必武领导的湖北学生军事训练班学习,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7月,他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从此,陈士榘踏上了青春报国的革命征途。

  改名士榘一心精忠报国

  参加革命后,陈士榘把自己原来的名字陈有琤改为陈士榘,榘,就是木匠做活儿时拉直墨线的动作,引申正直的意思,而“士”就是战士,“做一名正直的战士”成为了陈士榘此后的做人准则。

  1927年9月,陈士榘所在的警卫团被编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秋收起义第一团,在这支部队里,陈士榘认识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物。

  秋收起义爆发后,由于敌强我弱,进攻长沙失败,起义部队由5000多人减员到不足900人,失败情绪迅速开始蔓延。

  生死存亡关头,9月29日,作为秋收起义领导者的毛*泽*东,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发起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从政治上、组织上确保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而稳定了军心。

  当时,年仅18岁的陈士榘被毛泽东的革命思想深深打动,毛泽东为中国未来指引的方向,正是他一直寻找的报国之路。虽然起义遭受挫折,但陈士榘却更加坚定了投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决心,此后,毛泽东成为陈士榘一生紧紧追随的人,沉浮起落、从未变过。

  1927年10月15日,是陈士榘永难忘怀的一个日子,起义部队在湖南省酃县水口镇秘密举行了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这是三湾改编后,部队第一次发展新党员,也是毛泽东惟一一次亲自主持的入党仪式,陈士榘正是六名新党员中的一位。

  没过多久,陈士榘的表现又一次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由于作战时每每冲锋在前,勇猛的表现让陈士榘在战士当中威信颇高,1927年11月28日,中国共产党员领导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之际,陈士榘当选为士兵代表,成为县政府三个常委之一。

  得知消息后,毛泽东开玩笑地对陈士榘说到:“你做了县太爷,你也是个‘山大王’哩”。从1927年底到1934年,陈士榘跟随毛泽东,先后参加了井冈山会师和后来的五次反围剿战斗,屡有出色表现,他也从一名普通战士迅速成长为红一军团司令部作战科长。

  除了作战勇猛的特点,执行任务时,陈士榘也不乏机智灵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长征途中“茅台洗脚”的故事。关于这个故事,民主人士黄炎培曾在1943年赋诗一首:相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不过黄炎培并不知道,当年,提出用茅台酒洗脚的那个人就是陈士榘。

  1935年3月,二渡赤水后,中央红军为摆脱国民党部队的追击,决定向遵义西南地区转移,时任教导营营长的陈士榘奉命在赤水河上选择渡河点架桥。1935年遵义会议过后,毛泽东重新回到党和军队的领导岗位上。然后,毛泽东就任命陈士榘为教导营营长,把“打前站”、“查民情”、“摸敌情”、“探路情”的艰巨任务交给了陈士榘,相当于开路先锋的角色。

  经过勘察,陈士榘把架设浮桥的地点选在了赤水河东岸的茅台镇附近。然而,架设浮桥的工作首先面临着一个问题,当时部队连续在雨天行军,90%以上的战士脚部红肿溃烂,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大都行走困难,但架设浮桥的任务又十分紧迫。

  情急之下,陈士榘突然想到了近在眼前的茅台镇。陈士榘听说茅台酒具有消毒止痛作用,所以在架设浮桥前,他先让战士们喝了点茅台酒,又叫大家用酒轮流洗脚疗伤。这一下,战士们个个情绪高昂,架桥任务也完成得十分出色。

  任务完成后,毛泽东对陈士榘说:“你们真是有办法哩!喝了茅台酒,洗了茅台脚,架了茅台桥,过足了茅台瘾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浮桥的顺利架设,为四渡赤水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茅台洗脚”的故事也在红军当中广为流传。而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陈士榘的机智灵活又一次得以显现,四渡赤水后,他奉命率红一军团教导营攻打定番,也就是现在的贵州省惠水县,行军当中,后方指挥部发现,陈士榘的部队速度突然比平时快了不少。他让部队打起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敌人的飞机过来时,就不会对他们进行轰炸和扫射,行军的时候少了很多顾忌,速度一下子就提高了。

  然而,到达定番城下的时候,教导营的伪装被敌人发现,国民党守军开火抵抗,陈士榘随即决定,趁敌人立足未稳强行攻城,一番激战后,定番城迅速被红军夺占。陈士榘审时度势、执行任务的能力,让毛泽东感到更加放心和满意,随后的长征路上,毛泽东每到一处,安排住所和布置警戒全都交由陈士榘负责,对他的信任程度可见一斑。

123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