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范筑先

2015-06-11 20:29:00来源: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作者:

  

  范筑先(1882—1938),原名夺魁,又名金标,字竹仙。河北馆陶人。早年投军。1936年11月,范筑先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长,与中共地方组强结成统一战线。1938年11月14日,日军进攻聊城,范筑先率部抗击。次日城陷,700多名将士大部分战死。范筑先宁死不当俘虏,举枪自尽,壮烈殉国。

  1938年冬,国民政府战时陪都重庆和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都曾为一位抗日殉国的将军举行追悼大会。全国下半旗三天以示哀悼。共产党领导人朱德、董必武、吴玉章等人为他敬上挽联,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周刊发表时评称他为“民族老英雄”。这位被国共双方一致尊重和推崇的将军就是范筑先。

  范筑先1882年生于馆陶县南彦寺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04年因生活所迫离乡投军。1936年11月,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聊城县县长。范筑先虽长期在旧军政界任职,但一直保持着正直廉明、爱国爱民的好品质,很受部下和群众的尊敬和信赖。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山东形势也随之吃紧,11月初日军入侵鲁西北,形势更加危急。国难当头,范筑先不顾个人安危,两次拒绝韩复榘南撤命令,并通电全国:“筑先忝督是区,守土有责,裂眦北视,决不南渡。誓率我游击健儿及武装民众,与倭奴相周旋,成败利钝,在所不计,鞠躬尽瘁,亦所不辞。”通电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很大震动。11月中下旬,范筑先亲率警卫队、政训队赴聊城以北截击进犯的日军,打响了鲁西北抗日的第一枪。

  为坚持抗战,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范筑先领导创建鲁西北抗日根据地,不到一年时间就组建起约6万人的抗日武装,建立起20多个抗日县政权。他指挥部队主动出击,英勇杀敌,虽年过半百每战必身先士卒,带头冲锋。1938年,徐州会战期间,为配合作战,他率部阻击了增援的日军土肥原师团。后组织了济南战役,一度率军突入济南市。1938年7月,在东阿县黄庄阻击日军运输队,毙敌数十人,缴获满载大米的汽车13辆及其他军用器材。

  范筑先不仅自己抗日爱国,他的妻子儿女也都参加了抗战工作。1938年8月,其次子、青年抗日挺进大队队长范树民在济南战役中光荣殉国。噩耗传来,范筑先强抑悲痛劝慰妻子:树民死了,这是咱范家的光荣。为表示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决心,他把年仅20岁的二女儿范树琨任命为挺进大队队长,并先后将长子、长女、三女儿送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1月初,毛泽东派人捎去给范筑先的亲笔信,勉励他坚持抗战到底。

  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引起敌人的恐慌。1938年11月,日军调集重兵直扑范筑先驻地聊城。14日,范筑先组织城内各机关、学校的人员陆续撤出后,留在城内指挥少数部队守城作战,多次打退日军进攻。15日凌晨,日军再次向东门发起猛攻。战斗中范筑先左臂负重伤,他裹伤再战,指挥部队顽强阻击日军,但终因寡不敌众,城门失守。之后,范筑先亲率余部与日军展开激烈巷战,腿骨被炮弹打断,他不甘被俘,举枪自尽。

  新中国成立后,范筑先遗骨移葬于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来源:河北新闻网)

  相关新闻

  “抗日老人”范筑先

  1938年冬,国民政府战时陪都重庆和中国共产党党中央所在地延安,都曾为一位抗日殉国的将军举行追悼大会。国民党领袖蒋介石亲书挽联,同时下令予以褒扬,全国下半旗三天以示哀悼。共产党领导人吴玉章、董必武、朱德等人也为这位将军敬上挽联,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周刊》发表时评称这位将军为“民族老英雄”。这位被国共双方一致尊重和推崇的将军就是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烈士、爱国将领范筑先。

  日本将领为范筑先下葬立碑:军魂

  “中国人民有的是硬骨头,宁愿战死,决不投降!”——这是范筑先曾留下的铮铮誓言。时间回到1938年11月15日下午,日军涌进聊城古城,范筑先以身殉国,700余守城将士壮烈牺牲,聊城失陷。日本将领从未见过这样拼命的部队,他们怀着对敌手深深的敬意,为范筑先举行了隆重的下葬仪式,并立碑纪念。碑文上大书:“军魂”二字。目前该石碑已经严重损坏,但残碑仍留在东昌府区文物管理所院内。

  范筑先调任 临沂人民送六字匾额

  1936年5月,范筑先调任沂水县长时,临沂人民舍不得这位爱民如子的“父母官”,街道两旁,成千上万送行的人一眼望不到头。用一碗水,一面镜子,这简单而又纯朴的仪式蕴含着临沂人民发自肺腑的心声,凝聚着临沂人民无限敬仰之情,来表达他“清如水,明如镜”的官风,这六个大字虽然没写在匾上、刻在碑上,却永远烙在了人民的心里。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