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抗日英雄范筑先:抗战死守聊城不撤出,日本将领为其下葬立碑

2015-06-06 08:44:00来源:齐鲁晚报作者:

侯勇在古城区拍摄《铁血将军》。

  文/片 本报记者 凌文秀

  以范筑先为原型的电视剧《铁血将军》近期在中华水上古城和东阿阿胶影视城紧张取景拍摄。范筑先的故事再次成为聊城人热议话题。这位明明有条件逃生,却偏要死守古城的铁血将军,从幼年时期的受教育经历到血洒古城,在聊城留下众多传奇故事。

  “一代奇丐武训在1890年,通过乞讨与了证和尚一起开办了馆陶杨二庄义学。”喜欢研究聊城传统文化和传统人物故事的孙可介绍,当时馆陶义学很少,老师大部分在各个义学之间游走上课。其中有个义学在馆陶南彦寺,是群众集资创办的,因为找不到老师,只有到杨二庄去借老师。

  杨二庄的老师张义彬,得到了武训的许可后,来到南彦寺教学。他发现一个孩子很奇怪。这孩子学习很好,性格很正直,不畏强暴,敢于和比自己大的同学抗争。他鼓励这个孩子将来去当兵,定会有一番作为。他的鼓励深深地留在了这个孩子的脑海里。

  后来这个孩子的父亲去世,他辍学后参了军。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铁血将军范筑先。

  “之所以他在国民党军都撤到黄河以南时,他还在聊城依靠古城之险尽力死守,是因为他从小就接受了国学中舍生报国的教育,有燕赵豪侠的气魄。”聊城市革命老区促进会副会长、中共聊城市党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刘如峰认为,范筑先以身殉城的壮烈与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曾在武训开办的义学读书

  多方劝撤离他却死守古城

  在敌人大举进攻的危急关头,共产党员张郁光奉上级命令,劝说范筑先离开聊城古城。“当时,共产党劝说范筑先,实在守不住,可以暂时撤离古城区, 在附近打游击一样可以抗日对敌。但范筑先始终没有离开。”刘如峰介绍,范筑先一开始就没想过要离开古城,应该是抱着与古城共存亡的悲壮和决绝在抗战。

  当张郁光安全撤离到城外时,发现范筑先还在城里,他又返回城内催促范筑先离开时,敌军两千余人包围古城,范筑先与七百健儿死战到底,壮烈牺牲,张郁光不幸被敌人俘虏,被割去舌头游街,鲜血洒满状元街。后来的郁光街就是现在实验小学南边的那条小路。

  “而当时的国民党也曾劝说范筑先撤离。”孙可介绍,就在日军攻城前,山东省民政厅厅长李树春曾在日军攻城前跟范筑先大谈军队整编的事情,直到下午四点敌军将古城包围后才离开。可见,当时范筑先也是有机会逃脱的,可他却没有离开。

  刘如峰也印证了这一说法。“国民党劝说范筑先这一段,在部分老人的回忆录中,还有不同的说法,但都被证实是错误的判断。”刘如峰介绍,“有部分回忆录中,曾说是国民党故意拖住范筑先、陷害他,不让他出城,但根据李树春能在敌军攻城后成功出城的事实来看,范筑先当时如果想出城也是非常简单的,可见他一开始就存了跟古城共存亡的决心。”

  日本将领为其下葬并立碑

  “中国人民有的是硬骨头,宁愿战死,决不投降!”——这是范筑先曾留下的铮铮誓言。时间回到1938年11月15日下午,日军涌进聊城古城,范筑先以身殉国,700余守城将士壮烈牺牲,聊城失陷。

  古城区建于宋代,明朝大将陈镛为了抗击蒙元,将土城墙修成了砖墙,并在光岳楼下挖掘了若干条地道。这些地道从光岳楼下出发,通向四个城门,地道里有藏兵洞、武器库、千斤闸、扭头门等机关,还有通向西门的秘密取水口。孙可说,范筑先作为聊城的守城指挥,不可能不知道这些。他在东门口失陷的情况下, 不甘苟且偷生,主动和敌人火拼到底,大腿被炮弹炸伤。他的手下用担架把他抬到南门地道隐藏的路上,他举枪自杀。

  “童年时,我记得古楼顶端不是现在的葫芦造型,而是一个会转动的风向标,据说后来被日本间谍给偷走了,因为技术难度太大,后人一直没有复原。这个风向标就是范筑先主持聊城工作时,在古楼上制作的。”孙可介绍,后来因为年久失修,制作风向标的木料已经腐朽,这才换成了葫芦造型。

  孙克从史料中得知,日本将领从未见过这样拼命的部队,他们怀着对敌手深深的敬意,为范筑先举行了隆重的下葬仪式,并立碑纪念。碑文上大书:“军魂”二字。目前该石碑已经严重损坏,但残碑仍留在东昌府区文物管理所院内。

初审编辑:刘宝才

责任编辑:王雅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