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胡凤林

2015-06-10 13:00:00来源: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作者:

    

  胡凤林(1899-1938) 原名胡念祥,字仪亭,山东桓台县田庄镇胡家村人。1928年任桓台县警备大队副兼中队长。1938年7月,他率部开赴四宝山一线布防。日军纠集2000余人,于9月23日深夜分三路合击。胡凤林率部奋起抵抗,激战中不幸中弹,英勇捐躯。

  胡凤林生于一户农民家庭。其父胡俊儒是一名乡村医生。他对子女的管教非常严格,经常给幼小的胡凤林讲述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英雄故事。胡凤林决心以他们为榜样,做一个精忠报国、大有作为的男子汉。

  1919年,胡凤林离开家乡,赴甘肃省警监学校学习。毕业后不久,就被提升为山东省鲁南道守备营营长和河北省盐山县警备队队长等职。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气焰嚣张,民众惨遭涂炭。在外地任职的胡凤林立即奔回自己的家乡,以“抗日救国,自卫保安”为号召,很快组建了一支实力颇强的抗日武装,并被当时的国民政府命名为“华北抗日游击支队第十二梯队”,任命胡凤林为梯队司令。

  当时,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对日作战连战连捷的消息,极大地鼓励了胡凤林。当他得知日军向第五军袭击时,他立即率领部队前去增援。他会见了第五军的领导人廖容标,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与第五军一块协同抗日。

  1938年7月,胡凤林率领部队在张店周围和胶济铁路沿线对日开展游击战争。他们截军车,扒铁路,割电线,炸桥梁,攻据点,抓汉奸……给日寇以沉重打击。日寇对他恨之入骨,扬言以10万银元购取他的人头。

  1938年9月24日深夜,日寇分三路袭击胡凤林的部队驻地曹村。胡凤林听到警报,立即下令与日军作战。战斗自夜间战至次日中午,敌伪死伤惨重。但日军不甘失败,连续增加兵力,进攻更加疯狂。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曹村阵地被冲破。胡凤林率领部队转战至花山,敌人又包围了花山。胡凤林在腿部受伤的情况下,边指挥边战斗,毫无惧色。他甩掉上衣,振臂高呼:“弟兄们,报国的时机到了。我们是中国人,决不在日寇面前示弱,宁死战场,决不后退,冲啊!”战士们闻言,杀敌更加英勇。这时,胡凤林的部队已被分割包围,卫兵也伤亡殆尽。他急取卫兵子弹,连向敌人射击,连发连中。正在这时,赶来接应的八路军三支队,也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搏斗。胡凤林见援军到来,万分激动,挥刀高喊:“弟兄们,援军来了,我们要把鬼子杀出去!”顿时,群情振奋,拼命杀敌。怎奈胡凤林腿受重伤,动转失灵,不幸被敌人射中前胸,身中8弹。对国家对民族忠心赤胆的胡凤林壮烈殉国,年仅39岁。

  胡凤林牺牲以后,全县军民在索镇云涛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派出4个支队的代表参加了追悼会。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追认胡凤林为革命烈士,将其英名和事迹陈列于桓台县烈士陵园,永享祭祀,名垂千秋。

  相关新闻

  胡凤林:英灵长存 光泽千秋

  胡凤林(1899年—1938年) 原名胡念祥,字仪亭。桓台县田庄镇胡家村人。1919年入甘肃警监学校学习。毕业后回山东,为鲁南道尹周仁寿的幕僚,历任守备营营长、河北省盐山县警备队长。后辞职还乡。1928年任桓台县警备大队副兼中队长,多次率部击退侵扰桓台的兵匪。1937年,日军入侵山东后,他联络爱国志士,收缴溃兵武器,征集民间枪支,组建起一支近千人的抗日队伍。1938年春,被收编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华北游击纵队第十三支队第十二梯队,胡凤林任司令员。

  胡凤林:坚决维护统一战线

  胡凤林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赞成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常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道理教育部下,并与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真诚协作,共同抗日。1938年,他率部与敌作战40余次,截火车、扒铁路、攻据点、炸水塔、抓汉奸,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日军对他恨之入骨,悬赏10万元欲抓他。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徐坤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