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听老人们讲那过去的故事"之刘仲莹故居

2015-07-10 16:12:00来源:莱芜新闻网作者:刘华

/刘仲莹的孙子刘光安带记者看刘仲莹故居 /

/“当年爷爷就在这间屋里开会议事,现在房屋已经塌了。” /

/刘仲莹生前照片 /

/ 刘仲莹的儿媳朱茂兰 /

  ■ 记者 刘华 摄影 王进
  听罢老人们讲完莱芜战役纪念馆的故事,记者一行又驱车来到了牛泉镇鹁鸽楼村探访另一个爱国教育基地刘仲莹故居。
  鹁鸽楼村是一个地处牛泉镇西南部的小山村,村子虽然不大,但这里却有一部光荣的革命斗争史,一度成为中共莱芜县党组织活动的中心。除了刘仲莹,这个村还有原莱芜县的第一个女共产党员张美玲,还有参加1939年徂徕山革命武装起义的窦子江等8名热血青年。在莱芜战役和淮海战役中,鹁鸽楼村两次组织民工担架队走向支前第一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只有800多人的鹁鸽楼村就有12位烈士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鹁鸽楼村很好地保留了以前的村居模样,用青石垒成的老房子一座接一座,仿佛向人们诉说着这个村的革命历史。一路走,一路抚摸着斑驳的石墙,转过几个街角,记者来到刘仲莹的孙子家,见到刘仲莹的儿媳——— 84岁的朱茂兰老人,听他讲述了刘仲莹的故事。
>>革命年代,惊心动魄
  在墙上,记者看到刘仲莹的照片,从照片上我们看到的是英姿勃发的刘仲莹,革命年代惊心动魄的场景无法看到,只能从朱茂兰的口中了解到。
  朱茂兰说:“他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接济在外地和外地到莱芜隐蔽的同志,变卖了老家大部分土地和口镇店铺的所有财产,本来十分殷实的家庭逐渐穷困潦倒。家里没有半句怨言,原来我老婆婆(刘仲莹的母亲)跟我提起当年的情景还说,只要他在外面是大公无私地干好事,咱家里都支持他。”
  朱茂兰说:“在老宅子那里,发生过很多惊心动魄的事。那里本有两小间东屋,北间是通过东院的过道。南有一座石墙栏圈。听俺婆婆说,这里是以前俺公公和那些干部开会议事的地方。老人们说,1935年,代理中共莱芜县委书记的刘伯戈,伙同县委委员周茂森叛变,随后在全县大肆逮捕共产党员,他们主要的目标就是俺公公。大概是农历十月初二晚上,他正和几名同志研究工作,听到狗叫的声音,觉得情况不妙。公公就让同志们分散隐蔽,趁着天黑从东屋翻墙离开了村子,隐蔽在了云台山的狼猫子洞中。敌人派便衣把鹁鸽楼村还有附近的山岭都包围了起来,家人没有办法送饭,公公也不能随意走动,整整被困了7天7夜,整天是以野菜充饥。”
  革命年代的事情,我们不能还原,但仅仅通过朱茂兰的口述,我们就能感觉到当时紧张的气氛。“那个时候,要比想象中紧张得多,抓住就没命了,但他为了事业什么都顾不上了。我虽然没见过他一面,但我对他却是无比的崇敬。”朱茂兰说。
>>烈士故居今犹在
  作为革命先烈的后人,朱茂兰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刘仲莹27岁去世,当时撇下了50多岁的母亲、年轻的妻子和8岁的儿子。后来儿子刘子英也同样英年早逝,作为儿媳的朱茂兰一手撑起了这个家。“1976年我们搬到了现在的新宅子,但我一直是隔三差五地过去看看,打扫打扫。”
  随后,记者来到刘仲莹故居。刘仲莹的孙子介绍,老宅子是石墙小黑瓦屋面,分东西两院,刘仲莹主要居住在西院,西院长宽各12.5米,有房7间,北屋3间东西长7.37米、宽4.5米、高5米,为草房,东接草顶大门一个。西屋是一座小石楼,南北长5.44米,宽4.8米,高7米,东屋两小间,北间是通向东院的过道,南有石墙栏圈一个。东院东西长23米,宽8.4米,主要是放柴草、养猪等的杂院。1995年,小石楼、北屋、大门进行了翻修。北屋为陈列室,陈列着刘仲莹生前用过的物品。西小楼为展览室,用图文并茂的展板形式再现了刘仲莹革命的一生。
  朱茂兰说:“村里的人都挺敬重我们家,看我一个人支撑这个家不容易,同村的人经常帮助我。镇上的领导也是每年都来看我。我这三个孩子也都是老实本分的人,知道孝顺老人,工作也很能吃苦。”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