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清河军区兵工厂的创建与发展

2015-06-23 16:30:00来源: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作者:
  1939年间,八路军三支队开辟清水泊抗日根据地时,为解决人多枪少、弹药紧缺的问题,由十团李人凤同志及三支队供给部生产科长张化中、司令部参谋王四勋、四边延子余等人,分别在临淄县的訾家郭村、郑辛村、广饶县的军屯村,创办小型兵工厂,当时只有很少的“筹措资金”。通过当地抗日民主政府,动员了一些自带工具的能工巧匠办工厂,像古城干过兵工厂的王诺斋、白兔丘干过自行车修理工的扈兴谋、高家六端红炉匠高治安,加上从部队选调的一批同志,共二三十人办起了兵工厂。

  兵工厂初建时,分为修理和制造两部分。修理厂,由铁匠打一些相应的修理器具,修理人员用老虎钳和钢锉及各种手钳为主要工具,只能修理枪械和零星配件等;制造弹药厂,初建时主要造手榴弹,这个厂分为3个组:一是红炉组,熔化生铁铸手榴弹头(瓶),并负责磨光(由手拿弹瓶在砂石磨,后将磨底盘凿上盛弹瓶孔架起来,用辘轳把弹瓶摇动磨光);木工组,旋木床旋手榴弹柄和木盖;装配组,把已制成的药装入弹瓶,把导火索装入弹柄内,再将柄安入弹瓶。初装没经验,发现冒烟未排除爆炸,延子余同志被炸掉一只手。后在井边安装,发现冒烟当即抛入井内,保障了人身安全。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我军前线上的需要,后又组织了翻修子弹组,利用废子弹壳和改制一根铁管收缩子弹旧壳,再用铁片或铜铁制成片卷起来焊成子弹头,将弹头空壳灌上铅,接着将化学配方制成药装入弹壳,用雄黄和灰猛氧做成引火炮子,安入子弹壳后腚,再安上弹头,整个子弹就成功了。清河区兵工厂生产了大批的手榴弹、子弹等弹药,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所需。

  1939年冬季的一天,驻临淄日寇纠集伪军数百人企图破坏我兵工厂,我三支队获息敌人扫荡的消息后,主动将兵工厂在临淄县境内的厂子,全部秘密分路转移到广饶境内的叶琚、黄琚和大张淡一带村庄,秘密开工生产。根据抗战需要,清河部队要求尽快制出更多的子弹供应前线,司令部亲自派出领导人化装去青岛,经地下党的精心工作,从日寇占据的周村买了几部车床运进大张淡村,安装了制造子弹和修理枪械的简易设备。为加速补充前线子弹大量消耗,派人外出学习了制药方法和硝酸、硫酸、棉花的配药比例,加快了制造子弹的速度,生产出大量军火供应抗日前线。  1940年当部队挺进小清河北时,清河兵工厂由广饶县南部村庄,随部队转移到小清河北博兴陈户店一带村庄,后转移到广北王岗。此时,兵工厂已发展到二三百人,设备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很快,兵工厂分为修理制造厂(兼制造刺锥)、子弹制造厂、手榴弹制造厂(兼制地雷)等3个工厂,能制造很管用的刺锥和很有杀伤力的地雷、追击炮弹,后来连黄色炸药也能制造了。弹药是武器的“粮食”,只有充足的弹药,才能更有效地歼灭敌人。

  清河军区兵工厂,于1942年秋,又迁往垦区二十三村一带,在海边自力更生建厂房,在一片红荆丛中坚持生产。后研究制成“捷克式”七九轻机枪,解剖仿制掷弹筒及“八二”、“九二”迫击炮和手榴弹,为抗日战争做出重大贡献。

  (根据《杨国夫遗著》及参加者扈兴谋和延子余、訾文浩等生前口述和张建平、张德润在《临淄文史》发表的《清河军区兵工厂的初建和发展》综合整理而成。)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