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孙洪师 通讯员 王凤翔
实 习 生 范培培
胶莱河畔的一批好男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们战斗在抗日最前线,面对鬼子的烧杀虏抢,胶莱河畔的百姓生灵涂炭,扒铁路炸碉堡,让鬼子心惊胆寒。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拿起武器来,人不分老幼,一致打击侵略者,誓把侵略者消灭完,保卫着祖国大好河山。
日前,记者来到潍坊市昌邑县石埠镇旗杆元家采访了90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元法山老人,老人讲述了那血战到底的抗战决心,揭示了中华儿女不屈的民族之魂,守护了我们这个民族不屈的尊严。
“打跑日本鬼子,过上太平日子”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早在青岛有驻军的日本趁机大肆活动,山东省主席韩复榘部不战而撤,日军全面侵占了山东,胶济铁路等重要交通枢纽也拱手让给了日本人。胶莱河畔也一时间成为了抗日的最前线。据记载,元代在山东半岛的腰部,修建了一条胶莱运河,从黄海的胶州湾通往渤海的莱州湾,称胶莱运河,俗称“胶莱河”,是当年的运粮河。
那年冬天,16岁的元法山参加了游击队,成为了一名英勇的抗战战士。
“潍坊市昌邑县到处都是游击队,我三叔是游击队的中队长,我那年正好16岁。那个时候,我跟着三叔背着挺长的枪(土枪),就去打鬼子。当时爱国心情特别强烈,不顾生死,目的就是为了打跑日本鬼子,过上太平的日子。”回忆起往事,元法山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在参加游击队的过程中,元法山记忆最深的就是扒铁路。“刚刚参加游击队时,第一个任务就是扒铁路,我们到了高密以西,阚家镇以东的一个叫太保庄镇的地方,准备把这里的从济南到青岛的运输线也就是胶济铁路切断。”说到这里,老人不禁打起了手势,“那天晚上,扒铁路的游击队大队长叫元永清,我三叔在十二中队,我在六中队上。当时扒铁路的分工很明确,一中队是主要负责扒,拿着准备十分齐全的工具,二中队在铁路的西边掩护,就是在那抬石头,垒石头墙,离铁轨不到200米的距离,东边是三中队同样也是弄石头。我们站在铁路的西边,一旦西边来了火车,我们就跟二中队和三中队一样布置,西边的和东边的一起往中间靠拢,目的就是为了让一中队顺利扒铁轨。”
计划没有变化大,“当时大家都以为火车是从东也就是青岛那边往西开,结果没有,而是从西边往东开,火车离我们大约有200米,看到石头墙之后就停了。”从火车的车厢里下来了大概五六个鬼子,“他们拖着重机枪,看到我们之后,就开始了疯狂的扫射。”
尽管鬼子的火力很猛,但依托着熟悉的地理环境和修筑的石头墙,元法山和同志们立刻投入战斗,因为是敌占区,刚开始,鬼子根本没把他们放在眼里,叽里呱啦地一边扫射一边朝着石头墙扑过来,元法山他们沉着应战,一颗颗手榴弹投向鬼子,尤其是那些重机枪手,“后来日本鬼子发现我们人数众多,战斗沉着,就慌忙退上了火车,因为火车过不去,他们就倒着往西开了。”
鬼子撤走了,元法山他们就趁这个时候,八个人抬一根铁轨往北走,后来就用牛拉把铁轨送到了兵工厂,直接把铁轨当作了制造武器的原料。
“在宣传队演抗日广播剧”
在游击队大约待了两年多,元法山的三叔跟元法山说:“法山,现在你年龄还小,如果你想搞抗日工作,就去政治部吧。”
听从了三叔的安排,元法山就去了政治部,当时一去政治部的时候,他先被安排到了宣传队,宣传队主要就是宣传抗敌,唱革命歌曲《流亡三部曲》、《大刀进行曲》等等,还演抗日广播剧让老百姓看,让老百姓知道日本鬼子在中国是如何残害我们同胞的。元法山他们积极宣传、发动群众抗日,宣传抗日道理,用歌声鼓舞战士和群众奋起抗日。
“每当我们做抗日宣传的时候,周围的老百姓都激动的落泪。”元法山动情地回忆道,“后来宣传队就在潍城、高密、周庄附近一圈搞宣传,宣传队集中了一批热血青年和艺术骨干,我们追求进步,爱国如家,给敌占区的人民送上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和精神食粮。”
后来,“政治部又成立了报社,就这样,我后来又跟着印报,那种油印,每次印300多张,分发到地方军事单位和部队上,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在1940年前后,山东省要成立一个十八中,秘密组织学生学习,元法山就报名去上学了,希望可以学的知识更好地打鬼子。
“不料想,日本鬼子把中学包围了,俘虏了很多同学,除了我们这27个学生,其余的同学都被砍头和枪毙了,”说到这里,元法山的眼中涌出了泪花,“我们这些俘虏本来是要被运往日本做劳工的,后来被游击队截获了,把我们都给救了出来。”
在后来的岁月里,老人继续投身抗日并迎来了抗战的伟大胜利。
岁月的年轮沉淀了斑驳的痕迹,历史的记忆留下了悲壮的回声。今天,当我们回首往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数以千万计的中华儿女浴血奋战、视死如归、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他们的故事和壮举,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