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孙京信 乔天华的儿子乔洪珍(左)向记者讲述父亲当年的抗日事迹。
乔天华审视着乔明志:“早就听说过你‘乔八爷’了。你枪法不错?”乔天华指着三十米开外的一棵柿子树说,就打它吧。乔明志:“乔队长想不想吃柿子?叫你的人到树下接着。”“啪啪啪”三声枪响,三个红彤彤的柿子完好无损,都是从蒂把那里截断了掉下来的。
□ 本报记者 卞文超 本报通讯员 孙洪涛 孙京信
3月6日下午,84岁的乔洪珍和老伴王淑善,斜倚在炕上,脑袋碰着脑袋,正在共读一本名为《草民的抗战》的书。当书的作者谢维衡和记者到访时,乔洪珍起身迎客,踌躇片刻,拿出一枚金色奖章别在胸口。
这是一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乔洪珍现在住的房子,还是父亲乔天华当年指挥抗战的地方,前后被大火烧毁过三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个红色家庭曾举家投身革命洪流。
乔天华,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像一颗种子落地生根。1938年,平度县第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平掖抗日救国会”在乔家村成立。乔家村人参加抗日游击队的多,参加共产党的多,乔家村成了有名的“八路窝子”。作家曲波笔下《桥隆飙》中“飙字军”的原型,正是投靠乔天华麾下的一支土匪队伍。
日军侵华暴行在历史档案中留下冰冷的数字,沉重而泣血。假如在胶东大地上走一走,问一问:面对外来入侵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平民百姓,岂容任意屠戮?他们如何去自救,怎么发起反抗?
平度市作家谢维衡历时十年,五进大泽山,对历史亲历者进行了抢救式采访。翻开纪实文学《草民的抗战》,国共两党地方武装鲜为人知的抗日真相得到还原。1938年至1945年的大泽山下,展开了一幅带着热血温度,凝聚群体智慧的全民抗战图景。
除夕夜“借枪”
拉起抗日队伍
自1938年到1942年期间,乔天华一共拉起了七支抗日游击队,全部输送给八路军,共计3000余人。在他的队伍中,既有平民百姓,也有草莽英雄,足见乔天华这个人物非同一般。
1903年,乔天华出生于平度乔家村一个农民家庭。他2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烟台特支书记、青岛市委委员、潍县中心县委书记。1934年,被国民党潍县党部逮捕,以“共产党嫌疑”的罪名判了五年有期徒刑。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国民党释放政治犯,在济南坐了三年监狱的乔天华获释回到家乡。
“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在狱中,乔天华听说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抗日讲话,感到鼓舞。回到家乡,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组建抗日游击队。
党组织尚在恢复重建,乔天华找到国民党当局两位专员,要拉起抗日武装队伍,结果被泼了一头冷水——两位专员一位限制他的队伍使用枪支,一位要把他的人马收编。原来虽然号召全民抗日,但对共产党发展武装却限制苛刻。
国难当头,乔天华偏要拉起自己的队伍跟侵略者干仗。以老家乔家村为中心,他在附近村庄进行抗日宣传,秘密组建抗日队伍。一传十,十传百,周边村庄乃至掖县的人都知道共产党员乔天华要抗日,许多人偷偷来找他。
1938年除夕夜,平掖抗日救国会在乔家东河滩里宣布正式起义。这是一支200多人的抗日力量,核心是一名共产党员和几位爱国教师。党员乔天华被推选为会长,北大中文系毕业的中学教师罗竹风、崮山后教师刘文卿和掖县教师王侯山为副会长。
一个党员,几个教书匠,领着一群热血村民。他们只有三支短枪。一支是刘文卿用妻子的私房钱买的,另外两支是乔天华、刘秉章从朋友那里借的。
正是大年三十,乔天华和罗竹风、刘文卿商量,带领队伍去搞“年货”。队伍来到平度城东边的十里铺,平度一区区长李允斋的家在这个村。当时平度划分为七个区,一区区队的实力最强,有上百条枪。但李允斋没有像李德元、阎珂卿等区长那样,以区队为基础组建抗日队伍,他反而解散了区队,把部分枪支藏了起来。
一边是有枪不抗日,一边是要抗日没枪。年除夕下半夜,乔天华的队伍包围李允斋家,敲开门借枪。李允斋交出一支短枪,并且说了实话,另有20条步枪藏在贾家茔村。乔天华带着队伍奔赴几里之外的贾家茔,起出20支长枪,办了第一笔丰厚的“年货”。
第二天深夜,乔天华和罗竹风带队开到平度南城的李戈庄村,又“借”了大户的长枪20余支,手提冲锋枪两挺,子弹数千发。
200多人,50多支枪,乔天华的抗日队伍名声大震。他们不再秘密行动,而是公开宣传抗日,鼓励人们参加。至1938年3月底,平掖抗日救国会发展到300余人,100多条枪,成为在胶东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抗日队伍之一。
县长弃城
草民投身抗日武装
大正月里,乔天华四处借枪,发动平民百姓抗日。此时的平度是整个胶东地区乃至山东的缩影,正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
1938年农历正月初二傍晚,五六辆日本军车,拉着上百名日本兵开进平度城。这队日本兵从北边的掖县来到平度,一路上没有遭遇什么抵抗,反而在城门口受到“维持会”的“热烈欢迎”。
国民政府正式任命的平度县长姬春堂,几天前即弃官而逃,跑回了四五百里之外的老家。乔天华带着平掖救国会,联合张金铭领导的国民党抗日力量夜袭平度城。紧接着又奔赴掖县,联合郑耀南领导的掖县“民动会”,没用一兵一卒,用“喊城”的方式,从伪军手中夺回掖县。
“当时平民老百姓的抗日热情就是这么高涨,只要谁打起抗日的旗号,保管有人跑到你的旗下来当兵。”谢维衡说。
1938年,乔天华振臂一呼,要抗日要打鬼子,乔家村围上来三百多平民百姓,要求加入乔天华组建的游击队。乔天华说:“大家都参加游击队,谁来种庄稼啊?不种庄稼队伍吃什么?”他只要了一百多人,剩下的参加了乔家民兵自卫团。
乔家村先后有128名青年参加了游击队并相继“升级”为八路军,牺牲的烈士有50余名。
乔天华的妻子韩树亭,是1938年入党的平度县第一个女党员。乔天华的家和整个乔家村,成了共产党八路军的“老窝”。后来成立的平南县委、南海地委,都曾因在平原难以立足,常常到乔家村来躲避和休整。乔天华家就是游击队的家,乔天华家的大锅就是游击队的大锅,乔天华的爹、娘、儿子就是游击队的“炊事班”。
当年的胶东,正因国共两方众多的地方抗日武装,占据着敌后的国土,保护着百姓,才使得敌人不能为所欲为地想抓兵就抓兵,想抢粮就抢粮。日军只能占领县城以上城市,而广大的农村和山区一直在国共抗日武装的掌控下。
“桥隆飙”来投
二乔相会大泽山
1938年9月日军二进平度城,建立了伪政权,并在平度各地建立据点,抗日进入胶着的持久战。
1938年秋,乔天华在向八路军输送了第三支游击队后,受五支队司令高锦纯之命,回到平度大泽山区的黄各庄,组建了第四支游击队,取名为“平度抗日救国会”,队伍很快发展到300多人。
当年深秋,又有一支上百人的队伍来投奔他。这是一支土匪队伍,头目人称“乔八”,大名乔明志,正是小说《桥隆飙》主人公原型乔明志。
今天,走进乔家村,路边晒太阳的老者荆永华,随口能拉上一段乔天华和“乔八”的轶事。
乔明志和乔天华素不相识。1929年,老家潍县朱里村的乔明志兄弟三人替人打抱不平,杀死了本村一个地主,全家逃亡外地。乔明志跑到昌邑,与一伙人拉起了“杆子”。因在土匪头目中排行老八,人称“乔八”。乔八练出一手好枪法,传闻举枪就能掐断电线。1936年,乔明志离开众兄弟自己单挑,慢慢使自己的队伍发展到五六十人。
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引起乔明志的极度仇恨。他要带领弟兄们抗日打鬼子。1938年9月18日,山东纵队第五支队(简称五支队)成立,有三个团,六七千人马,胶东从此有了八路军。当月,乔明志带着人马到掖县投奔五支队,要求加入八路军。
五支队司令高锦纯看着这支土匪队伍,穿戴不一,武器各异,说话高声大嗓,无所顾忌,觉得不能马上接收,需要历练。于是,高司令叫人带他们到掖县的南邻平度去,说平度的乔天华刚拉起一支名叫“平度抗日救国会”的游击队。游击队长乔天华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抗日英雄,你就到他那里,一切要听他的指挥。
乔明志来到天柱山下的黄各庄。看到村头上正有一队穿戴得跟他的队伍差不多的人在拿着木头棍子练习拼刺刀,一个腰插驳壳枪的浓眉大眼的汉子站在队伍前面,正是乔天华。
乔天华审视着乔明志:“早就听说过你‘乔八爷’了。你枪法不错?” 乔天华指着三十米开外的一棵柿子树说,就打它吧。乔明志摇摇头:“目标那么大,打中还算本事?不知乔队长想不想吃柿子?想吃我给你打下几个来。叫你的人到树下接着,别掉到地上跌烂了。”乔天华命令几个人跑到柿子树下等着。
只见乔明志从腰里拔出短枪,挥手一甩,“啪啪啪”三声枪响。人们尚未看清,那边树底下接柿子的人早欢叫起来:“好枪法!好枪法!”三个红彤彤的柿子完好无损,都是从蒂把那里被截断了掉下来的。
乔天华当即任命乔明志为平度抗日救国会特务连连长。乔明志参加了平度抗日救国会,正是在乔天华的直接教育改造下,乔明志的土匪队伍提高了觉悟,成了一支合格的八路军队伍。
“乔八借路”
分手后各立奇功
今年84岁的乔洪珍,曾经跟着乔明志学打枪。自从父亲乔天华收编了乔明志的队伍,乔明志成了乔天华家的常客。那时乔天华的儿子乔洪珍刚刚8岁。
乔明志打枪的诀窍是,瞄准时不像一般人那样把枪口从上往下压,找到了准星再开枪,而是枪口从下往上抬,一打一个准。他说着,捞起一个茶碗往天上一扔,抬手就是一枪,把茶碗打得稀里哗啦。乔洪珍也要拿枪打茶碗,乔天华训斥道:“小孩子,还不到你玩真枪的时候!”
从那,乔天华家的院子里常常传出叭叭的练枪声,引得乔家村的村民都围在门口看。乔明志很喜欢乔洪珍,还教他拼刺刀。乔洪珍13岁时,找到西海军分区司令陈华堂要加入八路军,乔明志帮他说好话,当场与乔洪珍拼刺刀,佯装打了个平手。13岁,乔洪珍就在大泽山里参加了八路军。
1939年春,由于在反“扫荡”中损失较大,八路军五支队严重减员,亟待补充。司令部决定将乔天华组建、由刘文卿带领的小七支队和乔天华率领的平度抗日救国会合编,升级为五支队特务营。乔明志被任命为五支队特务营营长。而乔天华却受命另行组建一支抗日游击队,即后来的莱平大队,继续为八路军输送兵源。
乔明志担任了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支队特务营营长,先是负责保卫胶东根据地设在栖霞、招远、莱阳、掖县和平度等地的众多被服厂。后来又于1941年改任胶东军区特务三营营长,负责从招远向山东分局押送黄金,多次往返于胶济铁路。
据说,乔明志在过铁路时,向把守据点的伪军喊一声“乔八借路”,伪军们就不敢阻拦。
整个抗战时期,胶东八路军向党中央和山东省委贡献了13万两黄金,其中有许多是乔明志押送的。乔明志转战胶东,身经百战,全身负伤13处,但都没有离开抗日的战场,伤好后立即归队,继续战斗。
随着抗日斗争的深入,日军地盘逐渐缩小,国共抗日力量日益扩大。尤其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成功地建立了以大泽山、牙山、昆嵛山为主的根据地,追随八路军的民众越来越多,使自己的地盘越来越大。
1943年3月始,乔天华任平度县政府县长,在任期间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了减租减息、土改复查、生产自救、参军支前等重大社会运动,成为西海地区的试点县。
和平年代
重逢“小八路”喜宴
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如果没有领军人物站出来组织,群众再爱国也是无头之鸟。
到1944年,中国的抗日战争度过了最困难的相持阶段,迎来了局部反攻的时刻。此时,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更加强大,具备了反攻的能力,抗战胜利前夕,已占领了除青岛市以外的胶东全部领域。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乔洪珍与曾经积极参加支前运动的青妇小队队员王淑善结婚。在喜宴上,乔明志去乔家村喝了喜酒。英雄再相逢,把酒言欢。1952年,乔明志以二等甲级伤残军人身份退伍,于1956年担任平里店镇供销社饭店经理。
当年的小八路乔洪珍,身怀乔明志教给他的一手好枪法,先是转战在胶东战场上跟日寇搏斗,抗战胜利后又参加了解放潍县和济南的战役,继而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在渡江战役中,他乘坐的渡船被敌人的炮弹击中沉没,他和战友们全部落入江中。当他醒来时,已经双耳失聪,变成了“聋汉”,躺在部队后方医院里了。经治疗,乔洪珍恢复了听力,于1950年复原退伍。
按照当时的政策,他可以在父亲乔天华工作的济南市工作。可是,乔天华却要求他回家乡务农。
乔洪珍一开始不理解父亲的决定,等父亲讲完了理由,他明白了。
乔天华说,咱乔家村因为是“八路窝子”,乡亲们的房子大部分都被日伪军烧了,至今还有许多没盖起来。难道咱爷儿们忍心眼看着乡亲们受苦,咱们在城里享福?你要回到乔家村,带领乡亲们重建家园,学习苏联成立集体农庄,使乡亲们尽快脱贫。
乔洪珍痛快地回到家乡,当上了农民。然而返乡后的日子并不轻松,有血有泪。1958年,父亲被错划成右派,带来一连串的动荡和创伤,母亲曾在乔家村主持土改工作,也得罪了不少人。乔洪珍甚至被人背后放过黑枪。
乔洪珍最后一次见到乔明志,是在1971年。
乔天华“文革”中身陷囹圄,当时正在齐河劳改。全家人挣扎于泥潭之际,乔洪珍抽身去探望父亲,取道掖县先看望了乔明志。没想到,乔明志同样处境艰难。病榻前,乔洪珍对乔明志报上小名:“我是小培。”
乔明志含糊间答应:“这个对,这个对。”乔洪珍不敢再问别的,眼泪已经流了下来。
1979年,曲波小说《桥隆飙》面世,从一个草莽英雄的角度揭开胶东平民抗战力量的冰山一角。冯德英长篇小说《苦菜花》中的“柳八爷”,原型亦取材于乔明志。
1979年6月,乔明志在掖县去世,享年73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乔天华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待遇,恢复名誉。1989年5月,乔天华在济南逝世,享年86岁。
乔洪珍和老伴王淑善守着乔家老屋,安度晚年。有乡亲替乔洪珍抱不平:如果转业时在城里参加工作,乔洪珍现在就是离休干部,每月工资上万元,老了还有护理费。只因为当年听了父亲一句话,他就放弃了城市的工作,回家当了农民,现在每月领取不足八百元的生活补贴,过着清苦的日子。
乔洪珍却不这么看。他说,钱多钱少算什么?我们老两口不是还活着?而且活到八十多岁,子孙孝顺,心情舒畅。多少死去的烈士,姓名都没留下!俺这辈子,活得不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