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谢辉的灿烂人生

2015-08-03 10:03:00来源:莒南网作者:张露 于钦学

  谢辉,山东莒南县十字路三村人,1909年出生,1928年毕业于省立第五中学(临沂),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过八路军连长、营长,中共鲁东南特委军事部长,八路军二支队副司令,莒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滨海专署专员,河北省副省长等职。他那闪光的历史功绩,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晶莹透亮,光彩照人。
  峥嵘岁月
  谢辉家道贫寒,在青少年时代就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党员孙镇国直接领导了临沂五中、三乡师范的学生运动,谢辉积极参加了罢课、集会活动,反对军阀统治、反对旧教育制度,爱国热情非常高。
  1928年夏,他带着青春的迷茫和人生的苦恼毕业回到家乡,担任了十字路村的小学教师。这时他看到莒县、临沂一带兵荒马乱,苛捐杂税繁重,民不聊生,对黑社会产生了极大的愤慨。他在北伐军的一些进步人士的影响下,与张子亮等,于当年秋天,在十字路、相邸一带组织起了农民协会,写出了“打倒土豪劣绅”、“爱国救民”等革命口号,使得当地豪绅心惊胆颤如同惊弓之鸟。于是,他们便勾结国民党县党部,强行解散了农民协会。当谢辉看到国民党莒县公安局十字路分局的分局长于耀东欺压百姓,横行乡里的罪恶活动后,十分愤慨,便同几个进步青年一起,带领群众在大街上贴出了《红绿告白》揭露其罪行,号召民众团结起来,与邪恶进行斗争,鼓舞了被压迫民众的士气。于耀东恼羞成怒,大施淫威,派人暗算谢辉。谢辉得知后,跑到青岛,经朋友介绍,在铁路局当了小职员。1931年春,他到了烟台,住在同乡们办的“同乡会”里。这期间,他听说驻烟台的国民党师长刘珍年与蒋介石之间有矛盾,便利用这个矛盾,动员刘珍所起来反蒋。他一连给“胶东王”刘珍年写了三封信,为此而遭厄运,被刘珍年的政训处长以共产党嫌疑而逮捕,判刑三年。他在狱中接触到一些共产党人,阅读了一些革命理论书籍,从思想上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这对他后来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34年,谢辉出狱回到家乡。经同学介绍,他到沾化县乡农学校教书。由于他革命心切,懂得只有找到共产党组织,才能走上革命道路,于是他先后到益都、济南、济宁等地寻找共产党,但均没有结果。后来,他听说南方的革命运动很活跃,在同乡们的资助下,长途跋涉来到了广州。这时由于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活动更加秘密,难以如愿,再加上他的路费已经耗尽,不得不通过变卖随身所带的几件衣物,在码头上乞求跑青岛货船上的管事,以当杂工只管饭的条件跟着回到了青岛。经过考试,他当了家乡国民党的涝坡乡乡长。
  武装救国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烈火燃遍全国。谢辉为了抵抗日寇的侵略,争取民族生存,保国保家乡,于8月成立了十字路镇抗日游击大队,并担任大队长,张子亮任副大队长,刘瑞卿任参谋,队伍很快发展到200多人。沉闷的鲁东南沸腾起来了,呈现出军民齐抗日的可喜局面。
  谢辉的正义行动,激怒了莒县保安旅长许树声。他先是打电话责问,后又派出三十多人的短枪队,妄图收缴抗日大队的武器。谢辉神情泰然自若,以英气和勇悍,使许树声的人马未敢轻举妄动。
  不久,谢辉与临沂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崔介取得了联系。根据地下党组织的意见,为了解决抗日游击大队的服装、给养和武器弹药,粉碎许树声的吞并阴谋,保存这支抗日队伍,暂时挂着国民党第三专员兼保安司令、第八游击纵队司令张里元的番号,称“第八游击纵队十字路游击大队”,待时机成熟再妥善解决。
  张里元对谢辉的部队同样放心不下。经过一番策划,他突然将谢辉的部队进行整编,并命令北上驻防。我地下党组织认为部队必须立即脱离张里元,以防被陷害。在张岗、汪洋、崔介的带领下,谢辉把部队带到淄博境内,编入八路军游击第四支队三团,谢辉任八连连长。这时谢辉由汪洋、崔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革命道路,实现了多年来的愿望。
  运筹帷幄
  1939年初,谢辉服从党的需要,到中共鲁东南特委任委员、军事部长并兼八路军二支队副司令员,主要任务是扩大武装,为抗日前线选拔输送力量。他利用自己在群众中的威望和熟悉当地情况的有利条件,在莒县、莒南、日照、赣榆等地积极开展工作,使特委当年夏就建立起基干武装特务营,到年底时日照、莒南、莒北、诸城等县都建立了县大队,有的区还建立了区常备队和群众武装,抗日武装迅速壮大起来。
  1940年3月,中共鲁东南特委决定,由莒南、莒北各阶层代表300余人举行大会,选举产生了莒县行政委员会,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谢辉任县长。从此之后,他把自己置于人民公仆的位置上,时时处处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平日一身农民穿戴,夏天戴苇笠,脚穿草鞋,冬天戴旧毡帽头,身穿土布袄,说话通俗易懂,富有鼓动力,群众称赞他是“庄户县长”。由于他的组织领导才能,全县各区抗日民主政府相继建立,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政权。同年12月,莒县、日照、临沂、赣榆四县联合办事处成立,他被推选为主任。1941年8月1日滨海专署成立,他担任专员。
  日军投降后,蒋介石依靠美国的帮助,于1946年底以30个旅的兵力向苏北、鲁南解放区发动猖狂进攻,挑起了内战。按照上级指示,滨海地区人民,发扬了“立场坚定、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精神,全力以赴投入了支前参战,谢辉夜以继日地工作,亲自到各县部署组织支前常备民工和子弟兵团,运输队、担架队浩浩荡荡开往前线。到淮海战役时,全地区有半数以上干部和数十万民工在前线服务。济南战役中,谢辉担任鲁中南支前委员会副主任,出色地完成了支前任务;淮海战役中,他担任化华东支前司令部前方办事处主任及支前委员会主任,充分释放出了他的智慧和革命热情;渡江战役中,他又担任华东支前司令部赣东北办事处主任。他带领民工和子弟失兵团随军服务中,与子弟兵一起在前线出生入死并肩战斗。他在组织指挥民工抬担架、救伤员、送弹药、运军粮及修路架桥中,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他既推小车,也抬担架,吃住与民工、战士在一起,出色地完成了一些重大战役的支前任务。他所指挥的民工队伍,涌现出大批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有的被评为英雄担架团,有的被评为支前模范营或钢铁担运队。他长期在前方指挥支前民工,历尽辛苦,直到1949年秋才从南方回到山东。
  鞠躬尽瘁
  1949年8月以后,谢辉先后担任了山东省民政厅长、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城建局长、省委国营工业部长,由于他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论走到哪里,都使哪里的工作生机勃勃,大放光彩。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1957年9月,他调任三门峡工程局任副局长,这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白天他风风火火地和工人在一起,及时解决施工中的问题,夜晚睡在工地简易工棚里。他充分调动了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战胜河水流量大带来的重重困难,在关键时刻,曾连续七天七夜未离工地,亲自指挥,于1958年冬胜利完成两项艰巨的黄河截流任务,创出了国内外罕见的奇迹,不仅让苏联专家们感到十分惊讶,同时,也引起了国际和国内外专家的注目,他被誉称是“工地上不可缺少的指挥员”。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谢辉不仅具有高级领导的才华、风度,更具有科学的求实态度。他把工程质量看成是千秋万代的民族事业,把工程质量真正当成生命,一丝不苟。关键地方和关键部位,他都是亲临现场进行检查。三门峡工程完成后,经水电部验收鉴定,一致认为工程进度快、质量好,从此,谢辉以认真负责而名闻于水利战线。
  1961年,谢辉担任了河北省副省长。1963年,根据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指示,成立了根治海河指挥部,阎达开和钱正英先后担任指挥,谢辉兼任副指挥。谢辉到职后,带领勘查队,在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规划和实施方案,并根据专家和群众的实践经验,创出了“三堤两河”和“六成”法,解决了水利施工与农业、交通分期施工与泄水不畅等矛盾,使工程花钱少、进度快。
  风风雨雨在谢辉身上留下了鲜明的痕迹。文化大革命中,他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坦荡无私。虽身处逆境,他却坚定不移地相信中国共产党。他重新工作后,在心脏病严重的情况下,仍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治理海河工程上,忘我地工作着。1968年6月25日上午,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准备材料下午打算进京汇报工作,由于过度紧张和劳累,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终年59岁。
  1978年5月13日,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在河北省、地、市负责人会议上这样评价谢辉:“谢辉同志,他那股劲真足啊!他是个好同志……”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