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霖之,原名张福筠,又名张朝明,字崇良,1908年2月17日出生于南宫市前水牛屯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任中共直南特委、鲁西和冀鲁豫区党委书记,为建立鲁西北敌后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1952年调北京,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机电制造工业部和煤炭工业部部长等职,是新中国工业战线卓越的领导干部。1956年中共八大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文革”中被迫害致死,1978年平反昭雪。1992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33年秋,南宫中心县委成立,负责南宫及周边各县党的工作,李菁玉任书记,张霖之任组织部部长。是年冬,李菁玉调离,张霖之接任南宫中心县委书记。
张霖之自1931年回到南宫后,把党的组织从城里推向了广大农村,改变了原先仅由城内少数知识分子组成的单一成分。经过张霖之等的努力,到1935年初,南宫的基层党支部发展到20余个,党员达到200余人,巨鹿、清河、冀县、枣强等县靠近南宫的一些村庄也有了南宫党组织发展的党员。
1935年10月9日,张霖之根据预先得到的情报,带领平乡盐民武装和从南宫、巨鹿调来的游击队,住在平乡县游家庄,以伏击来平乡镇压盐民武装的“盐兵”。上午9点多钟,400余名“盐兵”突然向游家庄扑来。当时,张霖之带领的武装不足50人,长短枪支不到40支,除一支手提式机枪外,大多是土造的旧武器。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张霖之沉着指挥游击队与敌展开了激战。战斗持续到下午两点多钟,张霖之见游击队的土枪、土炮已失去了威力,决定亲自带人绕到敌人背后攻击敌人,并派人到周围各村联系,让盐民擂鼓助威。敌人腹背挨打,又闻周围各村鼓声大作,顿时乱成一团,急忙扔下尸体向南逃跑了。
游家庄战斗之后,张霖之和平乡中心县委继续把盐民斗争引向深入,领导了群众性抢秋、分粮吃大户运动,并在运动中发展、壮大党的组织。据当时粗略统计,在分粮吃大户运动中,平乡县参加分粮吃大户的群众有1万多人次,共分掉30多户地主的粮食12.8万余斤。到1936年2月,全县16个村建立了党支部,9个村建立了个别关系,党员发展到340多人。到1936年底,南(宫)清(河)工作委员会和冀(县)枣(强)工作委员会相继建立,一些地方基层党组织相继恢复,党的工作重新出现了活跃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