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沂源县档案馆珍藏着革命烈士杨荆石的一些美术遗作,这些画作或委婉清新,或热情奔放。通过一幅幅画卷,我们可以看到革命先烈杨荆石上下求索追求真理的执著,赤胆忠心献身革命的激情和对丹青艺术的热爱。
上下求索
杨荆石,名玉珍,1902年出生于山东省沂源县黄庄镇青冶行村(现属莱芜市)。父亲杨楷思想开明,对孩子要求严格,杨荆石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自9岁读私塾,聪慧好学。他1916年于黄庄高等小学毕业,14岁考入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开始接受西方先进思想,对现代绘画艺术情有独钟。“二师”校长范明枢先生是一位具有爱国思想的开明人士,他愤慨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残酷侵略和掠夺、政府的腐败无能,号召学生用知识报国,反抗外国侵略,推翻专制的政权,建立民主的政府。杨荆石在爱国思想的影响下,萌生了民主主义的革命思想。1922年他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1925年任东北陆军第10中队军需处处长、第1团第1营营长,1926年任天津镇守使署差遣处处长。“五卅”运动时,杨荆石和同学们一起积极投入到罢课、游行、声援工人革命斗争的行列。1927年初,在国内革命形势风起云涌之时,杨荆石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北伐军。后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国共合作破裂。杨荆石思想倾向于革命,在官兵中勇敢揭露蒋介石、汪精卫的反革命嘴脸,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盯梢,连夜化装逃离,先后在天津、塘沽一带谋职。
1930年,杨荆石以优异成绩考取上海新华艺术大学,求教于画室名流俞剑华,继续学习绘画艺术。杨荆石一边学习绘画理论知识,一边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劳动界》等大批进步书刊,并加入了共产党的一个外围组织“互济会”,在租界内进行反帝宣传和罢课斗争。同时,他在艺术上也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探索,创作了《晴恋迭屋碧溪流》、《试看千山云起时》等大量作品,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思想,一腔报效祖国的热情,激励人们推翻黑暗社会、建立大同世界的美好理想。
坚定信念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杨荆石以极大的民族责任感,用画笔为武器,参与到爱国救亡的活动中。他的绘画作品《深林访友》,流露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由衷赞美,表达了对日寇占我东北的强烈愤慨。这幅作品也标志着杨荆石绘画水平臻于完美,思想和艺术达到极高的统一。画笔又成了他手中最锐利的武器,他开始了新的探索。不久,经同学王绍洛介绍,他参加了“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
1932年底,杨荆石离开上海回到山东,在青州第四师范任美术教员。在这里他和民众教育馆的杨希文一起,讨论时局,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杨荆石创作了大量宣传画,同杨希文一道开展了唤醒民众起来抗日的教育活动。他常说“为民族崛起,宁可花开一时,绝不苟安百年”。
1934年,杨荆石应聘到济南乡村师范任教。该校是山东省党组织早期的活动据点,早在1929年,这里就建立了党的组织。杨荆石的学生高启云、张骏、李克、景晓村等都是共产党员,他们风华正茂、血气方刚,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抗日救国的激情。乡师的师生与这位身材魁梧、浓眉大眼、有着军人气质的国画教师,融洽相处,互诉心曲。杨荆石逐渐接受这些共产党人的熏陶,被他们的革命理想所鼓舞,为他们的抗战热忱所激励,在他们的影响下,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思想产生了新的飞跃。他开始认识到自己一生孜孜追求的理想,正是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事业,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革命才能成功。他积极参加党的组织和革命团体的活动,把自己的命运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连在一起。他曾经在自己的一副墨竹画上题字:“萧然风雪意可折而不可辱,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体现了顽强斗争的精神和宁折不弯的高贵品格。他的创作进入了丰收期,创作了大量绘画作品,1936年出版画集数册,举办画展,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现保存下来的3幅画轴、3本画集等作品,大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
济南很快沦陷,杨荆石回到家乡青冶行村,这里很快成为地下党的活动据点。杨荆石和妻子在家乡办起民众夜校,教唱抗日歌曲,宣传抗日。杨荆石充分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随时随地作画,先后创作了《八路军打鬼子》、《队伍前进》、《老百姓欢迎八路军》等。为加强部队文艺宣传工作,按照党的指示,杨荆石和王绍洛等在沂水夏蔚组建了艺术学校,取名为“山东鲁迅艺术学校”,培养部队文艺宣传骨干,“鲁艺”在创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为我党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真正做到了“用最精巧的点、线、音暴露日寇汉奸的暴行,暴露出抗战的逆流,描写出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事迹,提高全民族各部队抗战的情绪”。在“鲁艺”期间,杨荆石在政治上也日趋成熟,在山东一区党委政府工作部部长霍士廉的介绍下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献身革命
1938年1月,杨荆石根据上级指示,通过广泛的社会关系,秘密进行了串联发动,组织新、莱、蒙三县边缘区有志青年参加了徂徕山起义。3月12日,又与边裕鲲、刘子升、房连三等人在黄庄小学发动起义,组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4支队12中队,成为沂蒙山区早期抗日武装力量之一。
1939年,杨荆石在八路军4支队宣传科工作时,以鲁南抗敌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先后到国民党69军司令部和驻东里店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做统战工作。是年冬,杨荆石奉山东分局书记朱瑞之命,到八路军驻蒙阴办事处工作,协助蒙阴县开展抗日宣传和统战工作,并参加了蒙阴县民主政权的筹建。1940年7月11日,蒙阴县参议员在梭庄举行第一次会议,杨荆石被选为县长。《大众日报》特此发文《民主光辉突破阴霾一角,另选县长领导大家抗战》,报道了这一消息,这也是蒙阴县成立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
1941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为了剿杀我抗日军民,日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出动5万重兵对沂蒙山区实行“铁壁合围”。11月杨荆石带领县政府机关及部门200多名工作人员转移时被日寇围困,行至坦埠以北,突然遭到敌机扫射,一时人乱马惊,这时,杨荆石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地将队伍化整为零,分散突围,第二天到达集合地点时,无一人伤亡。此情此景,杨荆石深有感触,在一面枣红色墙上挥笔画了一幅《野驴陷蹄图》,表达了战胜日寇的信心和决心。
杨荆石任县长期间,关心文化教育事业。领导全县共创办抗小57处,学生达1604名,夜校74处,学生3132名,有力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创办了《人民报》,并自己提笔作画,活跃版面,促进了群众文化运动的健康发展。他带领群众开荒种地,种植果树,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他还从长远着想,成立了县水利委员会,兴建了一批水利工程。他重视拥军优属工作,集结耕牛,组织代耕队,为全县军烈属代耕土地。因其工作认真、作风民主、平易近人,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庄户县长”。在杨荆石的影响下,他的6名亲属子女和本家族22人,先后参加革命工作,被誉为新时代的“杨家将”。
1943年11月,杨荆石在沂南县依汶修械所误受枪伤,在安乐庄山东纵队野战医院殉职,时年41岁,遗体安葬在他的家乡青冶行村,1988年迁葬沂源县南麻烈士陵园。人们永远缅怀和纪念这位为革命牺牲的优秀党员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