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寻访威海抗战老兵:于得水女儿只见过父亲3次

2015-07-13 10:05:00来源:威海网·威海日报作者:谢菁

  于得水,胶东大地家喻户晓的革命英雄。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出生入死,屡建奇功。

  84岁的于淑英是于得水唯一的女儿,如今居住在环翠区环翠楼街道办东北村社区。按照预约的时间,记者来到于淑英家,只见老人满头银发、声音洪亮、精神抖擞。

  谈到父亲于得水的英雄事迹,讲起母亲吕凤斯的传奇故事,她或眉飞色舞,或潸然泪下。

看看父亲的老照片。 本报记者 杨正 摄

  父亲曾被喻为“孤胆英雄”

  于淑英1932年出生于文登铺集镇洛格庄村,父亲于得水,母亲吕凤斯。

  “俺这辈子就见过父亲三次,1948年在文登铺集镇上、1956年在南京、1962年在合肥。”于淑英说,父亲为了革命事业,与家人聚少离多。有关父亲的英雄事迹,母亲吕凤斯在世的时常讲给于淑英听。

  于得水,原名于作海,1906年5月22日出生在文登县铺集镇洛格庄一个贫苦农民家中。18岁时拜师学武,习得一身好武艺。1931年6月,加入农民协会;1933年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拉起10多人的革命武装,秘密活动于牟平、文登、海阳一带,被当地群众誉为飞檐走壁的孤胆英雄。

  “我父亲最拿手的武器是三节棍,武艺很高强。”于淑英说,吕凤斯曾跟她讲过1933年发生的一件事。1933年7月12日晚,胶东特委的30多位同志集中在于得水家开会。有人到葛家伪区中队告密,百余名匪兵于拂晓前把洛格庄围了起来,敌区队长丛安仁带着30多个匪兵把于得水家围了个水泄不通。吕凤斯一早起来正要做饭,忽听门外响起杂乱的脚步声,急忙推醒了熟睡的于得水。吕凤斯急中生智,故意慢条斯理和敌人拖延时间:“老总,等等,让俺穿衣服。”这时,于得水一个翻身,摸起挂在墙角的刀,猛地向炕上一拍,吼道:“哪个想死就过来!”敌人早就听说他的武艺高强,不敢近前。于得水趁机飞身蹿上房,之后翻墙越院,躲进了邻居孙树堂家。

  “敌人没有抓到俺爸怎肯罢休,先是把家里值钱的东西抢了个一干二净,之后又把家里人全部赶到院里挨个盘问。最后敌人一无所获,便把母亲抓到了文登城,敌人用枪托打我爷爷奶奶,弟弟也被打伤了。后来我弟弟因伤口溃烂化脓而死。”于淑英回忆说,一个月后,母亲被地下党成功地营救出来。

  1935年“一一·四”暴动失败后,国民党悬赏1000元大洋活捉于得水。“国民党到处杀人,那个时候我很小,不懂事,有传言说父亲死了,母亲就让我穿白衣带孝,跟着家里人一起哭,哭着哭着听说父亲没死,拉着队伍上昆嵛山打游击去了。”于淑英说,父亲于得水改名林得胜,隐蔽在昆嵛山区进行武装游击活动。

  于得水指挥游击队员在昆嵛山上放火,引诱敌人“剿山”,然后牵着敌人的鼻子转山头,不断消耗敌军。后来敌人出动很多人围住昆嵛山,打了一年多,但于得水的队伍在乡亲们的帮助和掩护下,真的像水中的鱼一样,来去自如,谁也奈何不得。

12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雅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