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成立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得以确立。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得以迅速发展,其组织结构得到了完善,活动领域得到了拓宽。因此,中共中央在各地开始增设派出机构,作为代表中央指导各地区党的工作的最高领导机关。1938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郭洪涛、张经武、黎玉为委员,郭洪涛任书记。
1939年8月,为了统一山东党政军群各系统的领导,山东军政委员会成立,朱瑞、罗荣桓先后任书记。10月,郭洪涛去延安后,朱瑞接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从1938年12月开始,在有关特委及其他党组织的基础上,陆续设立党的区委员会(区党委)。党的区委员会之下,依次设地委、县(工)委、分区委。党的各级领导机构的调整和健全,使党对根据地的领导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省级党组织的成立推动了地方党组织与基层组织的迅猛发展,为山东分局的成立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山东分局成立后,秉持中央决议、方针及指令,代表中央指导山东地区党的一切工作,积极地发展与山东地区其他党派的良性互动关系,并通过组建各区党委实现对各个区域的领导。随着抗日战争的变化,山东分局在中共中央的指导和帮助下,进一步完善了地方党组织与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逐渐取得了山东地区党政军民一体化的领导地位,在事实上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山东地区的一元化领导局面。1945年9月,山东分局改为中共中央华东局,完成了它全面领导山东抗战的历史使命,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原名唐昌贤,别名唐昌明。1910年6月13日生于湖南浏阳永和市火石岭。1926年秋起,先后参加青年工人俱乐部、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赤卫队。1929年冬,任乡苏维埃政府宣传文化委员。1930年8月调入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一方面军任连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过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第344旅、第2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冀鲁豫支队、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1942年调任第115师教导第4旅兼湖西军分区政治委员和中共湖西地委书记。1943年11月后任滨海军区政治委员兼中共滨海区党委书记。在1944年局部反攻中,与陈士榘指挥滨海军区部队攻克日伪军踞守的郯城、码头,扩大了滨海区与鲁南区的联系,并与鲁南、鲁中部队协同,先后发起讨伐伪军梁钟亭和张步云战役。在1945年对日大反攻中,任山东军区第2路军政治委员,与陈士榘率滨海军区部队,分北南两路向胶济路东段和津浦路东段沿线日伪军发起进攻,解放胶县、莒县、诸城、日照、海头、石臼所、赣榆、青口等地。使滨海与胶东两区连成一片。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和山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华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政治部主任。1947年起,与陈士榘率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协同晋冀鲁豫野战军转战鲁西南,挺进中原,参与指挥沙土集、洛阳、开封等战役。参与领导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中所部的政治工作。1949年7月起任南京市军管会副主任和南京市委第一副书记、书记,华东军区党委第三书记,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兼干部管理部部长、军区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委员。1971年后,任军政大学政治委员、政治学院院长、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1982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6年11月20日病逝于北京。
1911年生于河北省濮阳县(今河南省内黄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濮阳县委委员,直南特委巡视员、宣传部长、特委书记。抗日战争初期赴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毕业后赴华北敌后,历任华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晋南道清游击支队政委,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民运部长等职。1940年9月,任鲁西行政主任公署秘书长。1942年7月,任中共冀鲁边区委员会书记兼组织部长。1943年3月,兼任八路军山东军区冀鲁边军区政治委员。军区司令员邢仁甫叛变后,他领导边区军民坚持斗争。1944年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为渤海区后,任渤海区党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48年2月改任渤海行政公署主任,兼区党委党校校长。1949年2月起任渤海区党委第一副书记、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山东分局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财经委员会书记。1953年1月,任山东省人民政府总党组书记,省政府副主席。1954年8月任中共山东省委常委。1956年1月,兼任山东省计划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58年因反对农业生产的浮夸风和经济建设中的冒进倾向,被打成“右派反党集团首领”,开除党籍下放劳动。1962年平反后调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文革”中又遭迫害,1978年彻底平反。他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91年10月19日病逝于北京。
王麓水是八路军高级指挥员。1913年生,江西萍乡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家乡参加农民运动,积极完成党指派的革命工作。1928年,萍乡党组织奉命把从井冈山送来的一大批黄金送交安源市委,用于到长沙购买药品。王麓水自告奋勇,装扮成卖米的商贩,巧妙地越过国民党团防队的岗哨,圆满地完成了任务。1930年奔赴井冈山,入湘赣边区红4军随营学校学习。1932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4军排长、连长、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政治保卫局科长、第2师5团特派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到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2师5团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5团政训处主任,参加了平型关战斗。战斗中身先士卒,负伤后仍坚持指挥。1938年起任第343旅补充团政治委员、第115师晋西支队政治部主任,率部转战晋西地区。1940年随陈士榘率部挺进山东,任第115师教导2旅政治部主任,参与创建滨海抗日根据地。1942年起任山东纵队第1旅政治委员,中共鲁南区委书记兼鲁南军区政治委员,率部多次粉碎日伪军的大“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袭击,成功地指挥了平邑松林村伏击战和微山湖解围战等战役战斗。同时,组织根据地军民发展生产,实行减租减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及时纠正了左的偏向,为巩固和发展鲁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卓越贡献。 1945年8月任山东军区第8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同年12月12日率部围攻滕县(今滕州)城,亲临阵地前沿哨所观察地形,指挥作战,不幸身负重伤,于次日英勇牺牲,时年32岁。谢觉哉在挽词中写道:“十七参军卅二死,功在人民名在史,泰山岩岩长仰止”。陈毅称赞:“麓水同志以善战爱兵爱民见称,故阵亡之日闻者莫不流涕,不愧模范党员。”(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