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徐州会战以后,日军主力向南推进,在山东的兵力比较薄弱,中共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得到迅速发展。1938年正式编成八路军山东纵队,共2.45万人,并且初步开辟了鲁中、鲁南等抗日根据地。但是起义部队没有红军部队的基础,既缺乏经验,武器装备更是落后。中共要在山东独立自主地负担起抗战的责任,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迫切需要一支主力部队作为骨干。而抗战初期,八路军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时,没有到达山东。1938年4月,黎玉去延安汇报工作时,曾要求党中央派一个团到山东去,毛泽东胸有成竹地说:“看来还要多去一些!”7月到9月,小部分八路军进入冀鲁边区。1938年9月至11月召开的中共六中全会,确立了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会后,中央军委派八路军分散布置于华北敌后。11月25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陈(光)、罗(荣桓)率师部及陈旅主力(两个团)全部去山东、淮北为适宜。12月,第一一五师第六八五团进入湖西。1939年3月1日,第一一五师师部和第六八六团在陈光、罗荣桓率领下,以东进支队的名义进入鲁西。在此前后,第一一五师第六八七团、六八八团各一部进入鲁西,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和先遣支队一部进入鲁西北。最后一支进入山东的八路军部队是第一一五师独立支队。总的来看,主力进入山东后,与地方党政军民一起,在冀鲁边、鲁西、湖西、鲁南独立自主地发展抗日根据地。从1939年7月小部分八路军部队进入冀鲁边区,到1940年7月最后一支入鲁的队伍第一一五师独立支队挺进鲁西,八路军主力部队挺进山东在过程上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8年7月—1939年3月,先后抵达冀鲁边区、鲁西北,创建鲁西北抗日根据地。
1938年7月7日,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津浦支队和第一一五师第五支队到达冀鲁边。9月上旬,中共中央决定,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六八五团亦来山东。27日,师政治部主任兼第三四三旅政委肖华奉命率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机关部分人员百余人,由山西出发抵冀鲁边区之乐陵城。随后成立了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肖华任书记,并整编了当地武装,组成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肖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军政委员会还明确提出了创建冀鲁边平原根据地的任务和大发展的方针。10月1日,第十八集团军总部电告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为了配合保卫武汉,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出鄂豫皖参战,原定第一一五师六八五团来山东的计划暂停。11日,张经武、黎玉电告党中央,迫切需要派一个主力团来山东。21日,中共中央派来山东工作的张经武到达第一二九师驻地。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决定将进入冀鲁边区之津浦支队调出,随张经武去鲁南。津浦支队和八路军挺进支队分两批由冀鲁边区,经由泰西向鲁南进发。11月13日,日军由泰安、东阿出动两个联队,向聊城进犯,第一二九师决定由冀鲁边的孙继先支队支援范筑先部,后在鲁西北活动,以后在泰西归第一一五师指挥(1939年10月后,并入山东纵队建制,后来这支武装是山东纵队第二旅的骨干)。同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致电第十八集团军总部,令第一一五师师部率第三四三旅两个团迅速进入山东、淮北新老黄河间,包括津浦路东西、胶济路南北广大地区,以开展山东地区的游击战争。与此同时,刘震率第一一五师第六八八团第三营和第六八七团一部合编的独立团由豫北林县挺进鲁西南地区。12月27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由晋东南进抵鲁西南。首战崔庄、韩庄,歼灭伪军王显忱部800余人,并击退了由丰县县城出动来侵之敌,鼓舞了湖西人民的抗日斗争。这年冬季,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团长杨得志率一个营从山西东渡黄河,进驻东明、濮县一带。不久,以该营为骨干成立了冀鲁豫边区支队。
193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积极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指示精神,第一二九师先遣纵队和在陈庚统一指挥下的八路军筑先纵队粉碎了敌人对鲁西北的“扫荡”,创建了以冠县、馆陶、丘县为中心的鲁西北抗日游击根据地。3月2日,第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率第三四三旅六八六团2000余人组成东进支队,由晋西出发到达鲁西郓城七区。1939年5月泰西陆房突围前,第一一五师师部曾派两批人员越津浦铁路进入沂蒙。一批是由胡大容、黄玉昆率领的集训班排干部的军政干校和由王贵生、刘放、邱国光带领的师后方医院及供给部部分人员。他们先到中共山东分局驻地沂水,然后进入费县北部。另一批是冀鲁边调到泰西整训的挺进支队第七团,后来改为路东支队,支队长为彭雄,政委为周贯五(后为彭嘉庆)。他们先后在泗水、新泰、蒙阴、费县一带活动。在蒙山前费县北部马家峪一带,第七团先后打退日军对仲村、马家峪的两次进攻。在第一一五师帮助下,费北蒙山前抗日根据地初步建立。陆房突围后,第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代理师长陈光又派司令部参谋处长王秉璋和师政治部副主任黄励,率领师司政机关和直属队大部人员,以东进支队名义,于5月20日从无盐村出发,越过津浦铁路进入沂蒙山区蒙山山脉西北部的马家峪一带,统一指挥路东的第一一五师各单位。师后方留守处和李梓彬、刘兴元率领的师教导大队,也一起跟随师直属部队转移到津浦铁路以东。6月,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离开冀南到达鲁中地区。
第二阶段:1939年9月抵达抱犊崮,逐渐打开鲁南抗战局面。
1939年6月21日,中共中央军委与第十八集团军总部指示山东部队:鲁南在日军“扫荡”后,局面混乱,国民党军损失很大,我应趁此机会将第一一五师师部、第六八六团和肖华纵队一部开赴鲁南,以巩固鲁南根据地,并派得力的党政机关干部任专员、县长、区长,建立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根据这一指示,第一一五师主力陆续向鲁南挺进。由彭雄、周贯武、彭嘉庆率领的路东支队,从鲁中沂蒙山区的费县北部南进鲁南;由张仁初、刘西元率领的第六八六团,东越南阳湖,从邹县、滕县一带进入鲁南;8月,师参谋处处长王秉璋、政治部副主任黄励率领师直属大队,从马家峪出发,于9月1日进入抱犊崮山区的大炉村(今属苍山县)。9月4日,第十八集团军总部给第一一五师发出指令,指出:肥城山区甚小,我一一五师主力应转移到泗水、费县、临沂地区;肖华所部驻区粮食困难,敌之封锁严密,应转入鲁西。9月下旬,肖华奉命率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机关和主力一部由冀鲁边区转移到鲁西。清河区第三支队奉省委指示,将主力移至淄河流域的池上地区。同时,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苏鲁豫支队第七大队调回湖西,进行恢复工作。第七大队改番号为第三大队。第四大队改番号为第二大队。罗荣桓则率师部、第六八六团及津浦支队由鲁西越津浦铁路去鲁南,于10月下旬,到达大炉。罗荣桓在大炉师直党的活动分子会上作了《目前政治形势及政治任务》的报告。报告全面分析了国际和国内政治形势,指出当前总的方针是贯彻中央提出的三大口号: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加强部队的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巩固和扩大现有阵地,充实自己的力量,坚持模范的游击战争。
12月26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委员罗荣桓在第一一五师召开的干部会议上提出:目前师直属队的任务是建立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并使之成为我军单独的抗日根据地,以配合坚持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争。30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制定战略计划,主要内容是:(1)创建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以后再向东北发展,与山东纵队活动地区连成一片。(2)留主力一部坚持冀鲁边区的斗争,由肖华统一指挥鲁西地区各部队,巩固鲁西、泰西根据地,使之成为我军独立坚持山东的辅助阵地(鲁西、泰西根据地已有11个县政权,部队17000人)。(3)苏鲁豫支队率领第三大队仍留湖西地区;第二大队到鲁南;第一大队配合新四军开展苏皖边工作。不久,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部队进入抱犊崮山区。鲁南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已扩大南至郯马、东至仓山、西至邹滕边、北至梁邱一带及费西北一部分地区,先后建立了6个抗日民主政权。
1940年7月,一直在晋西坚持战斗的第一一五师独立支队在陈士榘、黄骅和王麓水率领下由山西抵鲁西。至此,最后一支派往山东的八路军队伍进入山东,八路军在山东的各部已扩大到7万余人,并建立了30余个县民主政权。
八路军挺进山东,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日寇的多次“扫荡”,创建了鲁南、湖西、鲁西等抗日根据地,打开了山东抗战的新局面。八路军主力进入山东后,在贯彻中共中央军委对于抗日战争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在逐渐实现对山东抗日武装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上,在抗日武装斗争的指导上,在军队建设上,都取得了许多成就,在整个抗日战争中,胜利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任务。
1927年4月到武昌中山大学读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即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被派往鄂南通城从事农民运动,参与组织通城、崇阳农民武装,任党代表。这支武装在江西修水编入武昌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他任特务连党代表,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经三湾改编到井冈山,历任第4军(初称工农革命军)的连、营、党代表。1929年底参加中共红4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被选为红4军前敌委员会委员,会后任红4军第2纵队政治委员。1930年8月任红4军政治委员,1932年3月起任红1军团政治部主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巡视员、动员部部长。曾兼任扩大红军突击队总队长。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获红星奖章。同年9月任红8军团政治部主任。长征中红8军团撤销,他先后任总政治部巡视员,红1军团政治部副主任。1936年6月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并兼任培训高级干部的第1科政治委员。1937年1月任军委后方政治部主任,7月任红1军团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1937年8月底,率115师主力从陕西三原出发,东渡黄河,开赴山西前线。9月下旬起率师政治部和一部分部队,在晋察冀边界地区的阜平、曲阳一带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为日后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1938年初到山西吕梁山地区,领导创建抗日根据地,与代师长陈光先后指挥午城、井沟和薛公岭等战斗,保卫了黄河河防。同年秋参加在延安举行的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会后任115师政治委员,1939年3月初与陈光率115师师部和686团等部进入山东,首战樊坝,全歼伪军1个团,打开了鲁西地区的抗日局面。8月,与陈光指挥梁山战斗,歼灭日军300余人。同年11月,与郭洪涛等赶赴(微山)湖西地区,迅速制止和妥善处理了滥捕错杀的“肃托”事件,解救了大批受害干部和群从。
115师进入山东后,与陈光指挥所属各部队,和山东人民抗日起义武装组成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并肩与日伪军作战,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团结抗日的友军和爱国进步人士,孤立和打击制造磨擦的国民党顽固派,分别在鲁西、鲁南、冀鲁边、鲁中、滨海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人民武装,巩固扩大了山东抗日根据地。
1941年8月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同年冬,日伪军5万余人“扫荡”鲁中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115师师部等领导机关被日伪军合围于沂水县留田一带。他准确地判断敌情,掌握时机,出敌不意地率部向日军占领区临沂方向转移,跳出敌人重围。后又返回根据地中心地区,领导军民坚持斗争,挫败了日军在山东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扫荡”。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1941~1942年,他在频繁的反“扫荡”斗争中,领导进行精兵简政工作,加强部队党的建设和政治工作,主持召开115师连队政治工作会议,全面论述了政治工作的任务、原则和方法,强调保证战斗与工作任务的完成,是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民主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是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
1943年3月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115师政治委员、代师长,后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统一领导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工作。在日伪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残酷“扫荡”、“蚕食”的情况下,他领导实行部队主力地方化,开展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加强对敌政治攻势,同时主张坚持边缘游击区,使之成为外围的扩张线和活动的跳板;他总结反“扫荡”的经验,针对日军对根据地实行的“铁壁合围”战法,提出采用“敌人打到我这边来,我就打到敌人那边去”的“翻边战术”,即当敌人“扫荡”时,把主力部队部署在根据地边缘地区,不在根据地内与敌周旋,趁敌人的包围圈尚未紧缩时,选择空隙打到敌人的后方去。1942年11月初,日伪军调集1万余人合围在鲁中的山东军区等军政机关时,他运用“翻边战术”,指挥115师主力部队,出敌不意地向陇海路挺进,6天内连克靠近陇海路的海陵地区16处日伪据点,歼敌千余人,取得反“扫荡”胜利。山东各根据地普遍采用“翻边战术”后,迅速扭转了被动局面。
随着军事斗争形势的好转,他领导部队从反“扫荡”为重点的防御作战,逐步转向攻势作战。从1944年起,向日伪军发动了一系列战役攻势,相继攻克日伪军坚固设防的沂水、利津等县城。连续争取了多批伪军起义,打通了山东各根据地之间的联系。1945年指挥部队进行大反攻,控制山东境内的津浦、胶济、陇海铁路,包围山东所有的战略要点,收复了山东的大部县城和广大农村,山东的八路军发展到27万余人。1945年6月,他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率山东主力部队6万余人进军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他作为中共平津前线总前委委员和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政治委员,参与指挥平津战役,主持和平解放北平的谈判工作。1949年6月以后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华中局(后为中南局)第二书记,华中军区(后为中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1950年4月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同年9月兼任总干部管理部部长,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11月任中共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1952年领导筹建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兼任院长。他是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07年2月生,湖南宜章栗源人。1926年参加农会,任乡农会委员。1927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4月随朱德转进井冈山,与毛泽东部会师,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10师29团1营3连连长,5月入军教导队学习,9月调任红4军10师31团特务连任2排排长,不久任31团2营6连连长。1929年1月,随红4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调入28团。3月团改支队,5月任1支队3大队2排排长,6、7月间任副大队长,9月任大队长,1930年3月任副支队长,6月任3支队长,10月支队改团,任30团团长。1931年5月任10师参谋长,9月任10师师长。1932年10月调任11师师长。1933年初因伤休养,伤愈后参加新兵训练工作,后到红军大学学习。8月奉调组建少共国际师,任师长,不久改称15师,编入5军团。11月调红1军团2师任师长,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长征中,一直担任前卫师,率部参加了湘江、突破乌江、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腊子口攻坚等战役战斗。1935年11月任1军团4师师长,率部参加直罗镇战斗、东征战役。1936年5月任红1军团副军团长,6月调红军大学学习,任高级干部科科长。1937年初任红1军团代理军团长。在历次战斗中十次负伤,曾荣获苏维埃共和国颁发的二等红星奖章,1934年1月被选为第二届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1937年8月任八路军115师343旅旅长,1938年3月任115师代师长,参与指挥平型关战斗,指挥了广阳、午城井沟、汾离公路等战斗。1939年与罗荣桓率部挺进山东敌后,与八路军山东纵队等部一道,坚持壮大巩固了山东抗日根据地,指挥了陆房、粱山等战斗,白彦、沂蒙山反“铁壁合围”大“扫荡”、甲子山等战役。1939年6月任中共山东分局委员,1939年8月任山东军政委员会委员。1943年暮春至初冬赴延安,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山东代表团副团长,出席中共七大,任七大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1946年1月任东满军区副司令员,指挥第一次攻占长春、新站拉法战斗,10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司令员。1947年5月任松江军区司令员,8月兼任哈尔滨卫戍司令员、中共哈尔滨市委副书记。1948年6月任(长春)围城指挥所副司令员,促成了曾泽生部起义。1949年初夏任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1950年初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广州警备区司令员。1950年7月因涉嫌反党,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开除党籍并监禁。1954年6月在武汉不幸去世。1988年4月经中共中央批准撤销原定反党结论,恢复党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