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枫
彭雪枫(1907-1944),是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的著名将领,我党我军德才兼备、智勇双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他投身革命20年,出生入死,战功卓著。1944年9月,在指挥八里庄战斗中不幸壮烈殉国,年仅37岁。毛泽东赞誉彭雪枫是“共产党人好榜样”。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时,1988年10月,确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33人为“军事家”,彭雪枫名列其中。
张经武
又名张仁山。湖南省酃县人。1906年生。1924年考入建国军军官学校,毕业后曾在湖北警备军任副营长。193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春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瑞金红军学校队长、营长、团长,红3师师长、中央警卫师政委、红1军团司令部作战科长、军委直属教导师师长、红5军团参谋长、红9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后任军委第2野战纵队参谋长、军委第2科科长。1936年被派赴华北地区从事抗日统一战线工作。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被中共中央派往山东开展对韩复榘的统战工作,后任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高级参谋,协助周恩来工作。1938年8月,与黎玉率领一部分红军干部和抗大及陕公学学员近200人,由延安赴山东,任中共山东分局委员。1938年12月,山东各地抗日武装起义部队编成八路军山东纵队,张经武任指挥,和政治委员黎玉等领导山东纵队,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建立山东抗日民主政权。
1939年10月奉命回延安参加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0年8月被任命为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委员。后因七大延期,留延安工作。1942年起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副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参谋长。1945年9月任晋绥野战军参谋长。1946年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副参谋长。1947年起任晋绥军区参谋长,西北军区参谋长,西安市警备司令部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二野战军兼西南军区副参谋长,军委人民武装部部长、军委办公厅主任。1952年起任中共西藏工委书记,西藏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1966年递补为中央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文革”中遭受迫害,
张友渔
张友渔(1989-1992),原名张象鼎,字友彝。山西灵石人。1923年毕业于山西第一师范学校,继入国立法政大学法律系。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派遣,1930、1932和1934年曾三次东渡日本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回国前后,先后担任过天津汉文泰晤士晚报总编辑、北平《世界日报》总主笔,并任燕京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中法大学、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教授,讲授宪法学、劳动法学、新闻学和日本问题。在此期间,在党的领导下从事文化统战工作,创办《世界论坛》杂志和《时代文化》杂志(后改名《文化动向》)。七七事变后离北平去济南、开封等地,先后任中共山东联络局书记、中共豫鲁联络局书记。1939年春去重庆 ,作为中国救国会领导人之一从事民主宪政运动。1941年春,去香港,任《华商报》总主笔。1943年在重庆,任中共南方局文委秘书长、《新华日报》社论委员会委员、中共重庆工作委员会候补委员兼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华日报》代总编辑、生活书店总编辑。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代表团顾问,参加国共谈判。1946年,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新华日报》社长。1947年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副主席兼秘书长,1948年4月任中共中央华北局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北京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法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兼法律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82年任宪法修改委员会副秘书长,参与1982年宪法的起草工作。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还参加了中国多项重要法律的制定工作。1992年2月26日,中国法学会名誉会长张友渔在北京逝世。
范筑先
范筑先(1882—1938),原名夺魁,又名金标,字竹仙。河北馆陶人。早年投军。1936年11月,范筑先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长,与中共地方组强结成统一战线。1938年11月14日,日军进攻聊城,范筑先率部抗击。次日城陷,700多名将士大部分战死。范筑先宁死不当俘虏,举枪自尽,壮烈殉国。
1938年冬,国民政府战时陪都重庆和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都曾为一位抗日殉国的将军举行追悼大会。全国下半旗三天以示哀悼。共产党领导人朱德、董必武、吴玉章等人为他敬上挽联,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周刊发表时评称他为“民族老英雄”。这位被国共双方一致尊重和推崇的将军就是范筑先。
范筑先1882年生于馆陶县南彦寺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04年因生活所迫离乡投军。1936年11月,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聊城县县长。范筑先虽长期在旧军政界任职,但一直保持着正直廉明、爱国爱民的好品质,很受部下和群众的尊敬和信赖。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山东形势也随之吃紧,11月初日军入侵鲁西北,形势更加危急。国难当头,范筑先不顾个人安危,两次拒绝韩复榘南撤命令,并通电全国:“筑先忝督是区,守土有责,裂眦北视,决不南渡。誓率我游击健儿及武装民众,与倭奴相周旋,成败利钝,在所不计,鞠躬尽瘁,亦所不辞。”通电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很大震动。11月中下旬,范筑先亲率警卫队、政训队赴聊城以北截击进犯的日军,打响了鲁西北抗日的第一枪。
为坚持抗战,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范筑先领导创建鲁西北抗日根据地,不到一年时间就组建起约6万人的抗日武装,建立起20多个抗日县政权。他指挥部队主动出击,英勇杀敌,虽年过半百每战必身先士卒,带头冲锋。1938年,徐州会战期间,为配合作战,他率部阻击了增援的日军土肥原师团。后组织了济南战役,一度率军突入济南市。1938年7月,在东阿县黄庄阻击日军运输队,毙敌数十人,缴获满载大米的汽车13辆及其他军用器材。
范筑先不仅自己抗日爱国,他的妻子儿女也都参加了抗战工作。1938年8月,其次子、青年抗日挺进大队队长范树民在济南战役中光荣殉国。噩耗传来,范筑先强抑悲痛劝慰妻子:树民死了,这是咱范家的光荣。为表示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决心,他把年仅20岁的二女儿范树琨任命为挺进大队队长,并先后将长子、长女、三女儿送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1月初,毛泽东派人捎去给范筑先的亲笔信,勉励他坚持抗战到底。
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引起敌人的恐慌。1938年11月,日军调集重兵直扑范筑先驻地聊城。14日,范筑先组织城内各机关、学校的人员陆续撤出后,留在城内指挥少数部队守城作战,多次打退日军进攻。15日凌晨,日军再次向东门发起猛攻。战斗中范筑先左臂负重伤,他裹伤再战,指挥部队顽强阻击日军,但终因寡不敌众,城门失守。之后,范筑先亲率余部与日军展开激烈巷战,腿骨被炮弹打断,他不甘被俘,举枪自尽。
新中国成立后,范筑先遗骨移葬于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