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炳桂
昌炳桂(1911-1978)男,汉族,1911年12月23日生。江西省安福县泰山乡社上村(今上老村)人。少年在家种过田,学过木工。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8月任红三军第九师第二十六团第一连班长。1931年3月任红三军排长。1932年入党。同年11月任红三军副连长。参加中央根据地多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3月任红三军营长。1936年2月任中央独立第一团团长。
全国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5月起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六团参谋长。1940年2月起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二纵队副参谋长。1942年4月至12月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二纵队兼冀鲁豫军区教导第七旅副旅长。1943年9月,朱程司令员在曹县王场反“扫荡”战斗牺牲后,任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五军分区(鲁西南军分区)司令员(至12月)。后到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一部学习。
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冀鲁豫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同年11月至1946年7月任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第七纵队参谋长。1946年7月至11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七纵队参谋长。同年10月至1947年10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七纵队第十九旅旅长。1947年10月至1948年4月任中原地区鄂豫军区副司令员。1947年12月任鄂豫军区参谋长兼教导第一旅旅长。1948年4月至8月兼任鄂豫军区教导旅旅长、党委委员。同年5月至1949年2月任中原军区暨中原野战军鄂豫军区副司令员。1948年8月至1949年1月兼任中原军区鄂豫军区教导旅第一旅旅长、党委委员。1949年1月至2月任中原军区鄂豫军区独立第一旅旅长。2月至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八军副军长。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2年2月任第十八军副军长。1950年1月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委员。同月至6月任西南军区支持司令部司令员,负责进军西藏的支援工作。参与组织昌都战役。12月到军事学院学习。1952年2月被任命为西藏军区第三副司令员。同年调任军事学院高级系第三班主任。1954年6月入华东高干文化班学习。1957年6月至1963年4月任陕西省军区副参谋长。
1978年7月12日因病在西安逝世。
刘震
刘震: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55)。原名刘幼安。1915年3月3日生于湖北省孝感县(今孝感市)小悟乡刘家咀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读过3年私塾。10岁时开始帮父亲干农活,以上山砍柴卖钱为生,并当过木工学徒。12岁时入新式小学读书。适逢土地革命爆发,农民运动如火如荼。他于1928年参加儿童团,1930年参加赤卫军。1931年10月加入(黄)陂孝(感)北县游击大队,参加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193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由地方武装转入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1934年任第75师224团1营1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岭岗和攻打太湖县城的战斗。同年11月随红25军长征。当先头部队进至方城县独树镇突遭国民党军袭击时,在军政治委员吴焕先的指挥下,率部在敌正面抢占有利地形,同兄弟部队一起打退敌人进攻。后参加开辟鄂豫陕苏区的斗争,任第225团1营政治委员。1935年参加九间房、袁家沟口、板桥等战斗,曾只身追歼顽敌并多次负伤。到陕北后,任红15军团第75师225团、223团政治委员,参加了劳山、直罗镇和东征战役。后任第73师政治委员。1936年6月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同年底任第75师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8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随旅部南下五台山地区,侧击进攻太原的日军。1938年夏率688团一部进入中条山区发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1月任独立团团长,率部到冀鲁豫边区后,任冀鲁豫支队第1大队大队长,参加了冀鲁豫边区反“扫荡”。1940年4月任第344旅旅长,率部南下豫皖苏边区。后任八路军第4纵队4旅旅长,在宿县、蒙城、凤台、怀远等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组织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4师10旅旅长、第3师10旅旅长兼淮海军区司令员。1942年9月起兼任淮海军分区司令员、中共苏北区委副书记、淮海地委书记。曾率部多次挫败日伪军的“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巩固和发展了淮海抗日根据地。1944年参与指挥高沟杨口战斗,使淮海、盐阜两块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1945年率部参加阜宁战役,并指挥了攻克淮阴城、响水口、陈家港、新安等城镇的战斗。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新四军第3师副师长,协助师长黄克诚率部开赴东北。1946年3月任中共吉江省委书记兼吉江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发动群众剿匪,创建根据地,并参加解放长春的战斗。9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了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和东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作战。1948辽沈战役中,指挥所部参加攻克义县、锦州和沈阳的战斗。11月任第39军军长,入关参加平津战役。1949年5月起任第四野战军第14、第13兵团副司令员兼39军军长,执行南下作战任务,先后参加了宜沙、衡宝、广西等战役。1950年10月任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11月调任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司令员,领导刚建立的志愿军空军,执行在实战中锻炼、在战斗中成长,积蓄力量、选择时机、集中使用,为地面部队服务、以地面部队的胜利为胜利的作战方针,组织机关和部队进行紧张的训练,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空军指挥、飞行和作战技能。面对号称“不可战胜”的美国空军,他在若干小分队轮流试战的基础上,于1951年9~12月以志愿军空军第4师为主连续实施大规模空战,共击落、击伤敌机73架,取得了喷气式战机进行大机群空战的经验,得到毛泽东“空4师奋勇作战,甚好甚慰”的嘉勉。在反敌空中封锁铁路运输线的作战中,他总结出歼击航空兵在一个空域中分层保持四机作战的战术原则,使部队战术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1954年3月任空军副司令员兼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10月入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8年9月兼任空军学院院长和政治委员。1973年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77年起任新疆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曾兼任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三、第二书记。1980~1985年任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8月20日在北京病逝。著有《刘震回忆录》。(来源:人民网)
杨得志
杨得志,1911年1月3日生于湖南省醴陵南阳桥(今属株洲)三望冲一个铁匠家庭,原名杨敬堂。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革命军,随部进入井冈山,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起任红1军团排长、连长、师司令部科长、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中率第1师第1团担负前卫和先遣任务。曾指挥红1团强渡天险乌江、组织“十七勇士”突击队强渡大渡河。到陕北后,任红1师副师长。1936年任红2师师长。1937年1月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抗日战争爆发,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5团团长,率部参加平型关战斗。1938年2月,率部进入吕梁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后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副旅长、代旅长。1939年2月,率部到达河南濮阳、内黄、滑县交界处的沙区,组建了八路军冀鲁豫支队,任支队长,率部在冀鲁豫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后任冀鲁豫区党委委员、军政委员会委员、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兼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组织军民开展敌后平原游击战争,领导广大军民粉碎了日伪军的频繁“扫荡”和“蚕食”,将豫北、冀南、鲁西南地区连成一片,巩固和发展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1944年4月返回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1旅旅长,担负守卫黄河河防、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重任。1945年4月,出席了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8月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委员,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司令员。10月任晋察冀野战军1纵队司令员。1946年12月任晋察冀军区2纵队司令员。1947年5月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6月兼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委员。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第2兵团司令员、党委书记。1949年任第1野战军19兵团司令员。12月兼陕西军区司令员、中共陕西省委委员。1950年2月兼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1年2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司令员。1952年夏起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1955年后,历任济南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武汉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等职。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第九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
吴信泉
吴信泉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55)。吴信泉(1912-1992)生于1912年3月26日湖南省平江县长寿区何家段村。1927年参加平江农民赤卫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红5军第3师特务连政治指导员、第4师第12团特派员,红3军团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部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15军团第75师特派员、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东征、西征等战役。
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第688团政治处主任、第687团政治委员。参加了晋东南反"九路围攻"。1940年随部东进冀鲁豫边区,任八路军第2纵队新编第2旅政治委员。同年5月奉命率部南下华中支援新四军,任新四军第3师第8旅政治委员,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先后参加高沟杨口、阜宁、两淮等战役战斗。
抗日战争胜利后赴东北,任新四军第3师独立旅旅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第6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参加了四平保卫战、东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作战和辽沈战役。在冬季攻势作战中,率领第2纵队临时前方指挥所,指挥部队奋勇作战,连克王道屯、前后闻台等地,生擒国民党军新编第5军军长陈林达和第195师师长谢代蒸。1949年任第四野战军第39军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在向中南进军中,一路连战连捷,先后解放柳州、南宁等多座大城市,把胜利的红旗一直插到祖国最南部的边陲重镇――镇南关。
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军长、西海岸防御指挥部副司令员。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指挥部队连创“四个第一”。在第一次战役中,指挥部队激战云山,首开中美军队现代历史上第一次交锋的纪录,重创号称自美国独立战争组建以来160多年从无失败纪录的美国王牌部队――骑兵第1师,歼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2000余人,其中美军1840余人。在第二次战役中,组织部队在给“联合国军”以沉重打击后,抓住战机,全线追击,指挥第116师率先进入平壤,成为志愿军第一支进入平壤的部队,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首都平壤从此再未落入敌人之手。在第三次战役中,指挥部队再拔头筹,率先攻入汉城,先头部队占领南朝鲜总统府。第四次战役开始后,指挥部队激战东线,第117师在向横城勇猛穿插的作战中,歼敌3300余人,其中俘美军800余人,创志愿军一次战斗生擒美军人数最多的纪录。
1953年回国后,任东北军区副参谋长,沈阳军区参谋长。1957年入军事学院学习。1960年至1982年任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二届中纪委委员。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卢绍武
卢绍武(1906—1978),原名陆耀伍、卢焕光。广西武鸣人。壮族。 曾参加北伐战争和南宁兵暴。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7军56团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13团营长,13团参谋长、团长。参加了长征,后任15军团75师参谋长。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15师第344旅第688团参谋长、八路军第2纵队新编第2旅参谋长、冀鲁豫边区支队参谋长、冀鲁豫军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1纵队参谋长,第四野战军38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38军副军长,中共武鸣地委书记,武鸣专署专员,武鸣军分区司令员、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广西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兼军区党委第二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兼自治区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是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8年7月14日逝世,终年72岁。
崔田民
崔田民,1912年3月2日生,原名崔逢吉,陕西省绥德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红15军团保卫局局长、第78师政委。率部参加直罗镇、东征、西征等战役。是陕北革命根据地和陕北红军的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7年,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7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689团政治委员,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和晋东反“九路围攻”和漳南战役。之后,率部在平型关与灵丘、涞源、浑源、广灵、大营、繁峙之间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初转战河北省平山县,在晋东南地区。1939年2月进入冀鲁豫地区,先后任第115师344旅政治部主任兼冀鲁豫支队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第2纵队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司令员,中共冀鲁豫边区委员会委员,冀鲁豫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冀鲁豫边区行署副主任,边区财经委员会书记,冀鲁豫区委敌工委员会书记。1944年1月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参加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并出席七大。1945年8月,任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和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48年8月,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党校政治处主任、校党委委员。1949年9月任铁道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51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副政治委员。1954年起任铁道兵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75年8月后任铁道兵、成都军区、第二炮兵顾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1年11月16日在北京逝世。
李雪三
李雪三:原名李育林,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55)。1910年10月14日生于河南省修武县周流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7岁起读书,15岁考入焦作卫辉中学,半年后又考入洛阳省立第四师范。1928年春在郑州考入西北军官学校,毕业后在国民党第26路军任排长。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5军团第38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参加了赣州、漳州、水口等战役和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到达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和东征、西征战役。后任红15年团第73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36年12月任红15军团政治部统战部部长。翌年2月被派往陕南抗日第1军任军政治委员,后任红15军团警卫团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警卫营教导员,第687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第344旅独立团政治委员,冀鲁豫支队第1大队政治委员,八路军第2纵队新编第2旅政治部主任。率部参加了平型关、町店、张店、讨伐国民党顽军石友三部等战役战斗和开辟豫北、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3师第8旅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参加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和盐阜区反“扫荡”及合德镇、陈家港、阜宁、两淮等战役战斗。
抗日战争胜利后,率部穿越苏鲁冀热辽5省赴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第8旅政治委员,第2纵队第4师政治委员、纵队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第39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率部参加攻打长春、保卫四平、三下江南、东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作战和辽沈、平津、渡江、衡宝、广西等战役。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率部参加第一至第五次战役。1952年1月担任志愿军归国代表团总团长,率6个分团170名代表回国向祖国人民汇报,受到祖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和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2年8月起,任志愿军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曾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国旗勋章。1956年回国后,任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顾问。1977年9月任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筹建小组组长,负责筹建后勤学院。1978年初至1982年任后勤学院副政治委员。是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2年12月22日在北京逝世。
著有《新四军3师8旅的成长与发展》、《回忆两淮战役》等回忆录,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军后勤政治工作的回顾》和第39军军史的编写工作。(来源:共产党网)
覃健
覃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55)。原名覃秀华(1911-1959)。壮族。1911年5月1日生于广西东兰县第三区板坡乡却里屯一个贫农家庭。8岁起入学读书,初小毕业后辍学务农。1925年入韦拔群在东兰县北帝岩创办的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次年结业回乡后参加东兰农民赤卫军第1团,投身当地农民运动,保卫家乡。1929年12月随赤卫军参加百色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并改名覃健。先后任红7军第19师56团连宣传员、代理排长。
1931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随红7军转战到中央苏区,任红3军团政治部警卫连排长、第6师16团政治指导员,红3军团政治部警卫连连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至第五次反“围剿”。长征中任红3军团保卫队队长、红一方面军警卫营连长。到陕北后,升任方面军警卫营营长。
1936年调任红15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参加了直罗镇和东征、西征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曾留校任队长兼军事教员。1938年7月调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8团副团长,随部南下开辟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后任344旅特务团(对外称八路军115师挺进纵队)团长,率部转战于荷泽、东明、曹县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1939年4月,第344旅特务团、黄河支队、冀鲁豫第5支队等部合编为冀鲁豫支队,任该支队第2大队大队长。1940年初,冀鲁边支队与八路军第2纵队合编,任八路军第2纵队(后为第5纵队)第5团团长,后随部南下参加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3师第8旅23团团长,淮海军区司令员,新四军3师10旅副旅长兼淮海军区副司令员,淮海军分区第3支队司令员。1945年3月,奉命以淮海军分区主力组建新四军3师独立旅,任旅长兼政治委员,率部南下皖江地区支援新四军7师作战,先后参加了收复无为、襄安等地作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华中军区淮海分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副司令员,苏北军区副司令员,苏北兵团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参谋长,参加了益林、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上海解放后,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参谋长。
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参谋长,参加了第二、第五次战役和上甘岭战役。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1枚,二级国旗勋章2枚。1953年回国后,任华东军区第二副参谋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9年7月15日在北京逝世。(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