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 永远不能忘却的纪念
1914年的青岛沦陷,引发了一系列的历史事件。1919年,巴黎和会,青岛问题和山东主权的外交谈判失败,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中国外交人员没有签字,青岛问题悬而未决;直到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促成中日讨论山东问题;1922年,中日双方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后来又经过5个月的谈判,在日本强权政治作用下,12月签订了《山东悬案细目协定》和《山东悬案铁路细目协定》,中国付出6100万日元,合银圆5445万元,赎回青岛及胶济铁路主权。中国收回青岛主权后,为祈求太平,还将日占时期的旭山改名为太平山,直到今天,太平山上仍然留存着德日占据时期的痕迹。
谈到日德青岛之战的影响,青岛市档案馆历史学者周兆利认为,日德青岛之战改变了东亚的国际关系格局。青岛失守后,德国人丢掉了他们在亚洲大陆上最后的殖民地,也失去了德国在欧洲以外的最后一个战略据点。而日本独占青岛后,一方面开始大量投资工业和纺织业,进行经济掠夺;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称霸东亚的野心,为其成为二战策源地埋下了伏笔。刘增平认为,一战给中国带来了思想觉醒,引发无数仁人志士睁开眼睛看世界,一战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及重要转折点。
俱往矣,经历百年沧桑,如今的青岛已经变成一座国际化的海滨都市。但是,往事并不如烟,在青岛市政府的正前方,有个五四广场,广场上耸立着鲜红的雕塑《五月的风》,默默昭示着历史深处那一场波澜起伏的爱国运动。
居安处,当思危难日,这些不能忘却的纪念也时刻提醒着我们,建设富强中国,是中华民族现实而必然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