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起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写在“七七”全民族奋起抗战78周年之际

时间:2015-07-05 来源:新华网

  喋血沙场

  仅相隔一天,中华民族的两位将星相继陨落。一位在华北太行山,一位在缅甸野人山。

  他们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中国远征军200师师长戴安澜。

  1942年5月25日,左权将军在山西辽县麻田十字岭突围时牺牲。日寇获悉后,竟掘坟拍照,激起华北军民的复仇怒火。

  在河北涉县莲花山下,八路军总部为左权修了陵墓。公葬那天,“为左权将军报仇”的呼声响彻云天,当场有500多名青年报名参军,八路军为此成立了独立营。

  5月26日,戴安澜将军在缅甸的莽原中牺牲,将士们抬着他的遗体,翻山越岭运回国内。

  今天,在四川建川博物馆的“壮士广场”,屹立着左权将军、戴安澜将军的塑像。在那里,国共两党两百多位抗战名将和著名烈士,站在中国地图图案上。

  馆长樊建川介绍,“壮士广场”开馆那天,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和戴安澜将军的儿子戴复东、戴澄东一起来了。

  “爸爸,我抱您了!”左太北深情地拥抱着父亲的雕像,泪流满面。

  父亲牺牲时,左太北只有2岁。左权将军生前留下的照片,表情严肃,唯有抱着刚出生女儿的那张,笑得十分开心。

  烽火无边,家书万金。左权的家信,每封都饱含着对妻女化不开的思念。可他再也看不到襁褓中的女儿。

  “为国战死,事极光荣”——这是戴安澜将军在缅甸战火中,所写家书里的一句话,读来令人感动莫名。

  杨靖宇、赵尚志、彭雪枫、张自忠、吉鸿昌、蔡炳炎、赵一曼;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四行仓库“八百壮士”……还有很多很多,这些名字,永远映照在历史的天空。

  百炼成钢

  1937年11月,聂荣臻率领3000余人的武装,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在这里,一个名词诞生了——“子弟兵”。

  “子弟兵”生动诠释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来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新型军民关系,很快家喻户晓,越叫越响。

  国防大学教授徐焰说:“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解放区能在严酷的战斗条件下得到大发展,从根本上讲是人民战争的胜利。通过充分动员人民,以弥补武器条件的不足,以长期牵制并拖垮强大的侵略者。”

  人民战争思想,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思想贡献,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理论创新的典范。

  送儿参军、送夫参军……广大农民被动员起来了,根据地军民一体、协力抗战。

  扫荡、清乡、蚕食、“三光”、囚笼、无人区……日伪军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在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开创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展开灭绝人性的遏制战术,但收效甚微。

  日军中将铃木在给冈村宁次的报告中无奈地写道:“无人区……对八路是个打击,但他们分散上山,转入地下,实际力量增强了……表面上,这个地区是一片雪白的,深入扒开一层皮,里面却是通红的。”

  赵学芬一家,后来辗转回到山东菏泽老家。在鲁西南抗日根据地,家乡人民盛情欢迎英雄家人的到来。

  “在日军的多次扫荡中,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我们。”赵学芬说。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贺新城说,大规模游击战争的展开,使日军不得不放弃其擅长的大兵团作战方式,以高度分散的配置来对付陌生的游击战争,被拖入持久战轨道。

  “中共领导的游击战争局面之大、能量之巨、战略作用之显赫,远超日军预想……堪称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是决定中国抗战前途命运的关键之举。”他评价道。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演变成主战场,抗击了58%——75%的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根据地越打越大,人民军队越打越强:经过抗战,中共党员发展到120多万,军队壮大到120余万,民兵260余万,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近百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2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