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汪洋

2015-06-11 21:02:00来源: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作者:

  汪洋,1913年出生,东阿人。1931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1936年初,考入西安东北军学兵队。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奉命与谷牧一起回到山东,组织抗日武装。1938年,2月任4支队第3团团长、政治委员。他率第3团取莱芜、战滕县,重创日伪军。7月,4支队第2、3团合并为第2团,任政治委员,和团长钱钧率第2团转战鲁中、鲁南山区。因战功卓著,所部被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命名为“钢二团”。1939年4月,任4支队政治部主任。翌年9月,任山东纵队第1旅政治部主任。1941年8月,任山东纵队第4旅政治委员。年底,第4旅与泰山军分区合编为鲁中军区第1军分区,任军分区政委兼中共鲁中第一地委书记。1942年10月17日,日伪军分6路合击泰山抗日根据地,包围驻在莱芜北部山区的党政军机关。为掩护机关人员突围,汪洋率部在吉山与敌人激战,200余名八路军战士壮烈牺牲。汪洋身负重伤,自戕殉国,年仅29岁。

    相关新闻

    汪洋:转移过程中不幸牺牲

    汪洋8岁在本村读书,1919年进入公立高级小学堂,毕业后,考入山东省济南乡村师范。汪洋在乡师学习期间,参加了读书会,阅读了鲁迅、李大钊、高尔基的著作和其他进步书刊,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

    英雄碧血铸青史 华夏人民悼汪洋

    1930年春天,汪洋还在郑三里读完小的时候,就大胆地写下了这样的作文:“农夫两头不见日,没明没夜的劳作,为了生计,痛于奔命,一到冬春便没有吃的,以粗粮、野菜、树叶、树皮充饥,老人小孩没有粮食吃,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日子。

    中共抗战英烈:汪洋

    他对日本侵略中国深感愤恨和痛心, 奋笔写下《感愤》一文,表示:“大好河山,拼死保卫”,“以鲜血浇列强之恶绝,以骨髓填世界之不平,共赴国难,以一死不苟幸生”。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