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子衡,1906年出生,高青县人。1930年毕业于长山中学。1937年10月,他和孙象辉等人串乡赶集以“打彩”形式宣传抗日,被群众拥戴为区长兼中队长。韩子衡上任后在全区各村庄建立了联庄会,在刘家套村组织青年农民成立了武装自卫团。1938年1月,韩子衡带领联庄会员,配合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司令员廖容标,共同伏击了日军一艘顺小清河由济南开往羊角沟的汽艇。小清河伏击战后,韩子衡以区中队为基础,广泛发动群众,抗日队伍迅速发展到120多人。3月,被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5军第5支队第19中队,韩子衡任中队长。10月间,韩子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初,已担任副营长的韩子衡与教导员李曼村一起奉命带领基干一营进军小清河北,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辟抗日根据地,小清河北地区的抗日力量迅速发展壮大。1940年后,韩子衡带领部分队伍长期坚持清西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韩子衡领导的队伍,以能走善战著称。他们曾在长白山上,以灵活的战术,突破4000多敌人的合围,全连无一伤亡。他们屡次对进犯的敌人给以重创,胜利地保卫了抗日根据地。1943年1月下旬,日军调集重兵奔袭合围清西地区。这时,担任清西军分区参谋长的韩子衡正带领九连驻扎在高苑西南部的樊林村。他接到情报后,立即采取外线突围的战术向根据地边缘转移。在撤至庙子村时被日军包围。韩子衡亲自指挥九连突围,用手榴弹炸开一条血路。九连伤亡9人,突破了敌围。韩子衡在激战中先是大腿负伤,当左肩受伤回头之间,第三颗子弹打中了他的腰际。为了不牵累大家突围,韩子衡用枪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板机,壮烈殉国,时年3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