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衡(1906—1939) 原名宪璇,笔名行鱼。汶上县汶上镇南周村人。在校学习期间,他因学习勤奋,成绩优秀,且为人谦和磊落,深得同学赞佩。193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积极参加了北京大学组织的赴南京请愿示威活动。1935年,陈伯衡北大毕业后到济南齐光学校任教务主任。在齐光中学期间,多次掩护中共地下人员和进步师生开展工作,当时有“红色齐光”美誉。1938年参加领导汶上永安寺武装起义,建立了汶上县人民抗日自卫队。陈伯衡先后任挺进队长、东进梯队司令、六支队一团团长。1938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3月( 农历2月2日),陈伯衡和八路军一一五师686团参谋长彭雄同志共同指挥阻击日军的郑海战斗,在与日军的激烈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仅33岁。
相关新闻
1937年10月,日军逼近济南,齐光中学举校南迁。经汶上时,他听说旧友刘起文、曹志尚等准备组织抗日队伍,遂产生强烈共鸣。毅然决定留汶举义,共赴国难。当时,起义筹备者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举什么旗,跟谁走。陈伯衡以其固有威望和崭新革命思想,很快统一了大家认识:坚决依靠共产党!他通过种种关系,两赴济宁,终于找到中共鲁西南工委,要求负责人江明派人指导。江明热情赞扬了汶上义士们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委共产党员刘星以中华民族抗日解放先锋队名义,协助陈伯衡等组织骨干、发动起义。此后,他和刘星、曹志尚、刘起文等分头行动,走村串户,从人员、枪支、钱财等方面,做了大量动员筹备工作。
1938年2月,陈伯衡与中共鲁西南工委派来的刘星等人,一起在汶上申垓村(现属梁山县)附近的永安寺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汶上县人民抗日自卫团,下辖三个中队,一百余人枪,陈伯衡任团长,刘星任政委,曹志尚为参谋长,刘启文为政治部主任。1938年10月,部队在聊城先被编为十支队挺进队,后在戴庙编为十支队东进梯队,下辖两个团另一个机枪营,共一千余人枪,陈伯衡先后任挺进队长、东进梯队司令员,刘星任政委,曹志尚为参谋长,陈伯衡本人被山东第六区抗日专员范筑先授予国民革命军少将军衔。1938年11月26日,陈伯衡率部前往长清县大峰山区整编,所部整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六支队主力一团,陈伯衡任六支队一团团长,刘星为政委,红军干部何光宇任副团长,曹志尚为参谋长。1939年初,陈伯衡加入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