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安邦(1894-1938) 国民党抗日将领。字化民。无棣人。早年投入国民党部队,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抗战爆发后任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第四十二军军长。曾率部在北京房山及山西太原等地与日军作战。1938年参加台儿庄会战多为此次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同年9月奉命扼守大别山,在小界岭鸦雀山与日军血战50余日。不久转入襄樊,1938年11月3日,在行军途中被敌机炸伤后牺牲。
相关新闻
冯安邦身躯魁伟,勇武过人,性格朴实,治军严明。尤其值得赞赏的是,由于长期服役于西北军,深受冯玉祥先生爱民思想的熏陶,冯安邦热心于赈济贫困,尽力于慈善教育。每到一地,常组织部队协助百姓耕作收获,修筑道路等等。自己的薪俸所入,也常常悉数捐出,接济寒苦或创办学校。殉国之后,家无余财,遗族生活均靠僚属们集资安顿。为了纪念他,当时赣南的永丰、湘西的慈利、鄂北的应山等地都筑有“化民桥”。冯安邦牺牲后,遗体被运回故里,家中竟无钱安葬。他生前的同僚们得知後,大家凑钱为冯安邦料理了後事。
冯安邦(1885-1938),字化民,号恩善,无棣县人,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第二期毕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42军军长兼第27师师长,国民党陆军中将军衔。“七七事变”后,冯安邦主动请缨抗日,奔赴前线,誓与日军血战到底,“杀敌报国,此其时矣。贪生怕死保守实力者,非炎黄子孙,实国民革命军的败类”,曾参加保卫平津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防御战、太原会战、台儿庄大战、大别山阻击战、武汉保卫战等战役116次,勋劳卓著,获“青天白日勋章”一枚。1938年11月3日,冯安邦率与日军作战时,以身殉国。1940年9月25日,国民政府发布褒奖令,表彰冯安邦“奋迹戎行,战必先驱”的抗日功勋,并追授其为陆军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冯安邦先后入注《中华英烈大辞典》、《无棣县革命烈士陵园英名册》。2006年8月28日,无棣县人民政府在冯安邦故居(无棣县海丰路27号)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冯安邦纪念馆。
1938年9月,姥爷奉令率第四十二军转入大别山,参加武汉会战,扼守要隘小界岭鸦雀山阵地,阻止日军前进,血战50余天,日军损兵折将终未越过阵地。完成预定阻击任务后,部队奉命撤出阵地,向湖北襄樊一线转移。日军飞机紧紧跟踪,扫射轰炸干扰行军方向。11月,他率领部队到达襄樊一带,突遇大批日军飞机狂轰滥炸。他指挥部队疏散隐蔽时,一颗炸弹在他身边爆炸,腹部受重伤,当场壮烈殉国。因家中无钱安葬,姥爷的后事是靠生前的同僚们凑钱才料理完的。国民政府1940年9月25日发布了褒奖令,表彰我姥爷“奋迹戎行、战必先驱”的抗日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