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薛汉三

2015-06-08 11:34:00来源: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作者:

  

  薛汉三(1915-1943)山东乐陵县城关镇东关人,中共党员。1939年10任阳信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后相继任中共匡五县(今陵县)县委书记,冀鲁边区二地委除奸部长等职。1943年,回新海县(今黄骅市)向冀鲁边区党委、专署汇报工作途中,遭遇日军“扫荡”,英勇牺牲。

  薛汉三,原名薛士杰,山东省乐陵东关人。1931年毕业于乐陵中学,旋即考入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创办的乡村建设研究院第一期学习。毕业后,于1933年到乐陵县五区王家集创办“民众学校”,校长马庆麟,薛汉三任教员,民众学校主要是招收当地无力升学的高小毕业生,学习内容以梁漱溟的乡建思想为主。该校推荐的毕业生王道和在省乡村建设研究院(在菏泽)学习后,1937年1月,被派往阳信县六区(洋湖口)创办乡农学校,任校长,请薛汉三任教员。同年6月,汉三同志由流坡坞乡农校校长李福如(李健)介绍,加入共产党。此后,由乐陵中心县委书记杜步舟派往第六乡农学校壮丁班,任指导员,负责阳信六区兼管乐陵五区党的工作。薛汉三同志和从惠民乡师邀来的三名共产党员孙全祥(即孙清野)、刘清林、李书亭(省委派出的联络员,现名李干)共同负责壮丁队的训练工作,在当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并直接掌握壮丁队这支抗日武装。

  “七·七”事变后,平津相继沦陷,日军大举南侵,占领沧州后,沿庆(云)惠(民)路南进犯济南。1937年9月初,当地党组织决定组织武装在流坡坞阻击日军的进犯。在党的领导下,薛汉三与王道和奉命率第六乡农学校壮丁队百余人奔赴流坡坞,和第五乡农学校(流坡坞)壮丁队配合,埋伏在公路西侧,迎击南侵的日军,打响了我县抗日战争的第一枪。但因寡不敌众,便按原计划撤退到城西八里泊。党组织决定一部分同志留在当地继续开展救亡工作,一部分同志渡过黄河,向省委汇报工作。薛汉三同志即去乐陵参加救国会工作,任锄奸部长。1938年9月,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肖华同志率部进驻乐陵,县长牟宜之倾向革命,愿与八路军合作,共同抗日。10月,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来到乐陵,欲将牟宜之带走。薛汉三等发动万余名群众跪卧在公路上,阻止沈鸿烈的车队通行,并高呼:“坚决拥护抗日的牟县长!”“坚决挽留牟县长领导乐陵人民抗战到底!”沈鸿烈摄于群众声威,只好将牟县长留下,自偕随员狼狈溜走。

  1939年1月,薛汉三担任乐陵县四区(寨头堡)区委书记兼动委会主任。10月初调任阳信县第一届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同时兼任惠阳支队与阳信县游击队合并后的阳信县大队队长。他率领县大队很快拔除了洋湖口伪区公所,打击了史秀清封建势力,抓住了伪区长史宝生。12月12日,薛汉三带领一支小部队深入水落坡的东郑一带,在地下党员吕捷等人的配合下,锄奸8人,打击了汉奸的反动气焰。

  薛汉三同志一贯立场坚定,刚直不阿。对党的工作严肃认真。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他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对敌伪顽的斗争中,他铁面无私,嫉恶如仇,经常斗争在第一线,亲自处决特务汉奸,为敌伪顽所惧怕,浑名“薛阎王”。1940年3月,薛汉三奉命调往济南工委作敌军工作。1943年春,他奉命回新海县(今黄骅县)向冀鲁边区党委汇报工作,适逢日军“扫荡”,不幸于毕家王文村遇难牺牲。

  相关新闻

  阳信首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薛汉三

  薛汉三,又名薛士杰,1915年出生于山东乐陵县东关街一个农民家庭。1934年秋毕业于乐陵县中学,后到邹平县梁漱溟创办的乡村建设研究院学习。毕业后,他先后在阳信县王集学校、洋湖乡农学校任教,1937年6月,由流坡坞乡农学校校长李福如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中共乐陵中心县委书记杜步舟委派他任阳信第六区乡农学校壮丁队指导员,并且负责阳信六区和乐陵五区党的工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雅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