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4月4日讯(YMG记者 慕溯)清明已至,胶东革命烈士陵园前来祭奠先烈的人们多起来:烈士纪念堂里,青年人在一件件烈士遗物前,听讲解员讲述过去的故事;烈士墓区中,老年人低头冥思,遥想战争年代情景;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前,学生抬头瞻仰,默念纪念塔身上的碑文……
在胶东革命烈士陵园东山山腰,一处烈士墓“藏”于苍松翠柏间———他就是中共胶东区东海特委书记、东海指挥部指挥兼政委于克恭。
“他牺牲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下,却在军民心中屹立不倒。”在胶东革命烈士陵园,讲解员讲述起于克恭7年抗战路。
写下小调唤醒群众
习习晨风卷走薄雾,绚烂朝霞染红天际,一轮朝阳喷薄而出,映红碧空的军旗。中共胶东区东海特委书记于克恭声若洪钟,庄严宣布:“胶东区东海指挥部宣告成立!”这响彻云霄的声音,像擂起的战鼓,像吹起的号角,激起半岛儿女抗日救国的叱咤风云。
这是1940年3月15日在文登县李仙庄的一幕。为这一刻,于克恭等了太久。
1933年秋,于克恭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像抱香枝头的傲霜黄花,在“其色惨然,其意萧条”的悲冷世界,开始了他7年的抗日生涯。时值内忧外患时期,于克恭不遗余力地秘密进行建党工作,其叔父于学仁把留作扩展烧锅的资本,献给党做活动经费,并在开设烧锅的场所,建立联络站。为组织好群众力量,他在数不清的夜里,编写话剧、小调、诗歌、传单。为呼唤群众团结精神,他曾一夜行程八九十里,沿途张贴标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1934年于克恭担任中共牟平县委书记,并在牟平建党、建政、建军、建立救国团体,发动群众运动,兴办文教卫生事业,胶东半岛一时出现另一番景象。
由于叛徒告密,1934年10月6日,于克恭被牟平国民党县政府逮捕入狱。然而他的丹心傲骨更坚定了他继续战斗的信念。
组织30万民众抗日
“七·七事变”后,于克恭获释。不久,重返胶东。
此刻,于克恭任特委民运部长,并被选为胶东民众动员委员会主任。他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关于《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参加游击队,拿起武器上前线》的指示,带领战士夜行晓宿,穿山越岭,斩荆披棘,活动在锯齿牙山连绵山麓,战斗在昆嵛山区,隐蔽在栖霞、福山、文登、牟平等县城郊、要镇,打得反动官府、投降部队、封建势力惶惶不安。在各县建立青救会、妇救会、农救会、职工会、渔救会,商救会、儿童团、青抗先、自卫团等群众抗日组织,组织起30万民众大军,并发动群众进行募捐、慰劳、运输、侦察、警戒、锄奸、防特工作及动员参军、参政,为以后建立东海区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关心群众,热爱劳动,常跟群众一道收割庄稼、植树、开荒、砍柴,他的辛勤汗水洒向半岛土地,滋润劳动人民纯朴的心田。”在于克恭墓前,讲解员讲起这段往事。在于克恭的带动下,全地区党的基层组织相继建立健全起来,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先后为西线部队输送了l000多名新战士,东海军分区建立了一支150人的战斗队伍。
生命垂危仍心系军队
1940年2月18日,于克恭在文登县林村召开的地委紧急会议上,宣布建立胶东区东海指挥部,拉起一支1000余人,800条枪的抗日武装。
4月8日,中共东海特委、东海指挥部接到威德山一带党组织的火急报告:王兴仁部200多人,在人称“豺狼营长”王特功的带领下,在林村一带村庄烧杀抢劫。于克恭怒火冲天,决定挥师讨寇。
于克恭率部飞速挺进,行至母猪河畔,同劫掠已毕的敌人相遇。敌军轻蔑“土八路”武器低劣,不堪一击,狂横地向我军射击,于克恭从容不迫,指挥战斗。
他抱定仅有的一挺轻机枪,却不幸腹部连中2弹,倒身血泊。自知生命垂危,于克恭急速地把手枪递给战友,以低微的声音说:“把它交给党……同志们,日寇投降派必败,我军必胜!”言未尽情,他的生命止于3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