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的古稀老人,马耀南之子马立修向记者讲述父亲当年的抗战细节。
青松掩映中的抗日民族英雄“一马三司令”马耀南三兄弟墓。
烈士墓区内453座黑大理石烈士墓碑平卧于绿草丛中,供人们瞻仰缅怀。
“一马三司令,得了抗日病;专打日本鬼,保护老百姓。”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在鲁北清河平原、鲁中胶济铁路沿线,尤其邹平、长山、桓台、高青一带人民群众广泛流传的一首民谣,时至今日40岁左右的中年人对此还能耳熟能详。6月17日上午,淄博网络媒体红色故土行采访团一行来到淄博市烈士陵园,淄博市周村区党史办主任向记者讲述了黑铁山抗日武装主要领导人、抗日英雄马耀南三兄弟的传奇故事。随后,采访团还参观了位于周村区北郊镇北旺村的现存家宅辟为“马耀南故居”,听77岁的英雄马耀南之子马立修讲述他父亲当年的抗战事迹,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抗日英雄马耀南还有一女,今年83岁,现居北京。)
被尊称为“一马三司令”的马耀南、马晓云、马天民,是周村城东北旺村马家三个亲兄弟,祖籍长山八区沟西庄(今邹平县西董镇沟西村)。马耀南从爱国学生到八路军优秀指挥员,为清河区抗日武装的创建和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马耀南的带动下,二弟马晓云、三弟马天民参加抗击日寇战斗走上了革命道路,先后为国捐躯成为抗日民族英雄。
马耀南(1902.07-1939.07),又名马方晟。他1915年从家中私塾转入周村下河文昌阁高等小学堂读书,17岁时带头参加师生抵制日货、声援北京“五四”爱国运动的游行示威活动;1920年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学习期间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踊跃参加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等组织领导的“励新学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革命团体,追随王尽美、邓恩铭参加其组织发动的反帝爱国活动。1924年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机械工程系,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积极投身于反帝爱国运动,被选为北洋大学学生联合会和天津市学生联合会的负责人,成为天津市学生运动的主要领袖之一;他信仰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并与我党打入国民党天津市政府工作的张友渔同志密切联系,后被天津特别市推选为参加国民党“三大”的八名“候圈” 代表之一;为抗议声讨“济南惨案”日寇野蛮暴行,他倡议组织进步同学成立“反日会”,到街头、农村示威游行抵制日货,宣传抗日救国,作为天津市学界代表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反日大会”,与其他代表一起向在南京召开的国民党“三大”请愿,提出积极解决“济南惨案”问题强烈要求。蒋介石叛变革命、国共分裂后,马耀南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对外投降卖国、对内反共反人民独裁行径,被国民党以亲共反蒋的罪名开除党籍并予以通缉。1930年暑假前,马耀南毕业获得学士学位随即离开天津,先后在河北永清中学当教员、江苏南通大学任教授,宣传、组织师生开展反日救亡活动,激发师生和民众的爱国热情,他渊博的学识和强烈的爱国精神深得师生敬重,同时,他对时局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更进一步的认识。1933年8月,应长山县家乡父老和社会贤达邀请,递交辞呈回乡任长山中学校长,马耀南思想开明,选贤任能,办学有方,深得社会赞许和贤达拥护。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暴行万分愤慨,于1937年12月,投笔从戎,会同中共地下党员组织领导长山中学师生和抗日群众骨干发动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临时行动委员会主任,成立了清河平原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第五军部队发展到六个支队5000余人,创建了抗日根据地。他率部与日寇多次作战,围攻周村城、破袭胶济铁路、收复邹平县城,建立抗日政权,纵横驰骋,重创了敌人。1938年6月,马耀南积极响应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对抗日武装改编工作,经过尖锐激烈的斗争,第五军改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同年12月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马耀南任司令员。1938年10月,经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书记郭洪涛和三支队政委霍士廉介绍,马耀南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5月下旬,马耀南与杨国夫、景晓村率领的三支队主力在邹平三元庄一带会合,研究执行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关于“开展章丘、齐东工作,以打通清河区与冀鲁边区的联系”的指示。22日,第三支队将集中起来的3000余人队伍,在邹平、齐东交界的刘家井村一带驻防。6月6日拂晓,日寇少将松本纠集了济南、邹平、张店、周村、惠民、益都等地的日伪军5000余人,配以重型大炮、汽车和骑兵等,分进合围,妄图一举消灭八路军第三支队。在马耀南、杨国夫的指挥下,第三支队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激战竟日,至黄昏第三支队分散突出重围。刘家井村战斗中,八路军第三支队以简陋的武器,歼灭日伪军800余人,成为山东抗战史上颇具影响的一次大战,极大地震慑了敌人,鼓舞了士气,推动了清河平原抗日游击战的进一步发展。1939年7月22日,部队在移防桓台县牛旺庄时,由于汉奸告密,遭日寇三面包围,马、杨司令指挥部队英勇反击,一直打到下午两点。杨副司令率队掩护马司令带领机关和炮兵先撤。当马耀南骑马率部向东北突围至大寨村东西大街时,突遭敌人伏兵机枪扫射,马耀南不幸胸中数弹,壮烈殉国,时年37岁。为纪念马耀南烈士,第三支队司令部将政治部“抗战剧团”易名为“耀南剧团”;中共清河区地委、公署举行隆重悼念活动,将创建学校命名为“耀南中学”(即淄博五中前身),长山县改为“耀南县”;八路军朱德总司令撰写发表《胜利在望,团结向前——为纪念抗战第五周年而作》一文表彰的77位抗战烈士中,马耀南列第20位。
马晓云(1906.03-1944.08),又名马方杲,马耀南之二弟。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夏奉命率部插入敌后,先后成功拔掉周村小周家庄据点、炸毁敌人黑铁山火药库、炸毁胶济线马尚段铁路,牵制了敌人对解放区的扫荡。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被选调派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2年夏结业返回山东,任清西军分区副司令员,率部在周村处决叛徒,击毙汉奸,用政治攻势分化瓦解敌人,使伪军头目赵聿俭率部反正,并恢复地下交通联络点和情报站。1944年8月10日在攻打青城县王家庄日伪据点时,因炸药被敌人炮弹击中,马晓云壮烈牺牲,年仅38岁。
马天民(1910.02-1939.10),又名马方普,马耀南之三弟。1937年参加抗战工作,1938年组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一支队,后被任命为第一支队队长,马天民率队活跃于长山、邹平、桓台、章丘一带,攻据点,破铁路,宣传抗日。同年10月,中共党组织派其组织募集委员会,解决部队供应问题,马天民募集到大量物资与经费,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武装斗争。1939年10月13日,马天民前往长山县城西大辛庄为部队起枪,由于警卫员叛变出卖,被日伪军包围,14日晨突围时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9岁。
1948年3月,周村第四次解放后即决定建设周村革命烈士陵园。1961年1月周村区人民政府将“一马三司令”兄弟墓迁入烈士陵园中;1999年7月,周村区人民政府将“一马三司令”墓由周村烈士陵园迁至周村城东南大埠山(2000年3月更名为淄博市革命烈士陵园),并举行了隆重的祭奠活动。2003年8月,中共周村区委、区政府将马耀南生前所居之位于北郊镇北旺村的现存家宅辟为“马耀南故居”;2006年6月,淄博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