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马耀南之子马立修:只有国家富强才有每个人的幸福生活

2015-07-09 13:46:00来源:滨州传媒网-滨州日报作者:李振平 刘清春 张猛猛

  “国要破、家要亡的时候,先烈们拉起队伍闹革命,这才有了‘一马三司令’,有了渤海革命根据地,有了子弟兵南征北战的光荣历史!”79岁的马立修身体清瘦但语气里含着倔强,他就是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之子。

  幼年丧父,他靠老照片老故事慢慢走近父亲马耀南

  看到父亲生前照片,第三次来到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的马立修仍然很激动。“我4岁时,父亲就牺牲了,对他的生前记忆很模糊了。我就是看着那些老照片,听着那些不平凡的老故事才慢慢走近父亲的。”马立修说,父亲马耀南原是一个学生娃,曾和王尽美一起宣传救国,最后毅然从军,并将家中资产都捐献给革命事业。

  马立修回忆,幼时家里经常遭到日本人、汉奸队的搜捕和查抄。“奶奶领着弱妇幼子整天担惊受怕、东躲西藏,平时我们都住在邻居家,吃饭时才回自己家,还被迫改名换姓,我和姐姐马醒华改名巨勤德、巨中兰。”马立修说,父亲马耀南从小志向远大,抱着为国家振兴效力的决心于1930年以优异成绩从天津北洋大学毕业。在原长山县部分名流士绅恳请下,马耀南在1933年回到故乡,担任长山中学的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马耀南积极动员教工、学生,联合社会上的抗日爱国志士组织抗日武装力量,于1937年12月26日领导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打响了鲁中地区抗日战争的第一枪。从此,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的红旗在黑铁山高高竖起,马耀南担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马立修的二叔马晓云任渤海军区第六军分区副司令员,三叔马天民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一支队司令员。1939年6月6日拂晓,日伪军3000余人将三支队驻地牛王庄团团包围,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在突围时壮烈牺牲。

  战争期间,马家子弟流离失所,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战士的护送下,赶赴后方垦利县永安镇就读抗日联校。1945年惠民县解放,马立修和姐姐又随耀南剧社迁往惠民。

  滨州建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是对革命历史的高度负责

  “父亲牺牲时才37岁,同一年牺牲的三叔马天民刚刚28岁。5年后,二叔马晓云也壮烈牺牲。景晓村政委、杨国夫司令、马千里司令等人待我们这些烈士遗孤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解放后我还去北京看过他们。跟他们的子女也都亲如一家。”马立修介绍,1950年他考到济南工人子弟学校,后因病中断学业,回家参与了乡村互助社行动。其后马立修陆续担任村大队长、支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又投身社办企业,参与乡镇企业热潮。1985年调入乡镇政府任人大副主席、政协副主任,1993年光荣退休。

  “我们这一代大都继承了父辈们的遗志,干了革命工作,我的六个儿女也全都有军人经历。”马立修激动地说,父亲和两位叔父以及渤海区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奉献青春,基于对渤海区革命先辈的敬仰,和对老渤海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滨州市委、市政府倾全市之力耗时两年时间建成了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并专门设立了“一马三司令”事迹展区,这是对革命历史的高度负责,也是对革命者的尊崇,他特别感谢滨州市党委、政府和人民,让这些烈士后人能寻找到父辈的革命印记。

  马立修希望借助革命教育平台让后代人明白——“先辈们带我们从殖民地的危险屈辱中走出来,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一致的,只有国家富强才有每个人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听党的话,一心跟党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