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敌进我进 创建南华县抗日根据地

2015-06-25 20:34:00来源: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作者:朱先舟 杨锦堂 李雨田

  南华县是根据我党在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方针,于一九四二年秋在冀、鲁两省,菏泽、东明两县结合部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建县前党的活动和建县后武装斗争、群众运动方面的情况是:

  一、开辟南华县前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济南乡师学生汲丕显(又名汲新,在学校入党,菏泽县白虎集乡汲菜园村人),济南师范学生何健之(又名何思乾,在校入党,菏泽城内水洼街人)等先后回到菏泽与先在菏泽工作的杨海鹏(又名杨传合,在兖州乡师入党,菏泽市吕陵镇王善庄人),宋良卿(又名宋心田,菏泽市解元集乡宋庄人)等取得联系,进行抗日救亡活动。

  一九三八年,这些党员与山东省委派到郓城的梁仞仟接上关系,以菏泽城内的九间楼图书馆(杨海鹏以在这里工作为掩护)、菏泽第三模范小学为联络点,分别在城乡进行党的秘密活动,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并发展党员。

  一九三九年初,在上级党组织负责人徐运北主持下,建立了中共菏泽县工委会,书记汲丕显,组织部长杨培要,宣传部长何健之,统战部长宋良卿,民运部长杨海鹏,武装部长朱先舟,青年部长卢渭。

  县工委成立后,有领导有计划地在菏泽县西北部发展了一大批党员。先在圈头、邓楼、卢海、汲菜园、白虎集、朱薛秦庄、后长张、张拐、朱庄、王善人庄、解元集、桥李、穆李、贾坊、孟庄、张家庙等村成立了党支部或中心支部。稍后,又在李庄集、曹楼、王楼、白庙、三拐、燕王庄、高孙庄、翟庄等村建立了党组织(支部或小组)。同年秋,鲁西区党委派方武、张雪芹两位女同志来县工作,发展了一些妇女党员。至年底已有五十余村建立了党组织,党员约八百余人,同时,工委还先后在圈头、后长张举办了两期党员学习班,为党培训出一批骨干力量,并逐步建立了临河、义聚、岗峰、乾元四个区委。

  一九三九年七月,日寇占据菏泽县城后,县工委即转移到圈头一带活动,公开名义是抗日救国会。一九三九年十月,汲丕显调运西地委工作。工委书记换杨海鹏,不久,又调出。同年十一月,杨培要任工委书记。一九四零年五月工委书记是何健之,民运部长汲殿臣,组织部副部长张文礼,秘书张师鲁。

  一九四一年春,菏泽县工委改为县委,由鲁西之运西地委划归鲁西南地委领导,何健之任县委书记,朱先舟任组织部长。县委秘书张师鲁调区长后,由张凤歧接任。

  四月发生了一次突然事变。顽军张志刚派其特务队突然袭击我朱薛秦庄。我党党员、县委组织干事秦树桐、临河区宣委朱明鉴两同志牺牲。这是国民党四一年一月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在菏泽的余波。顽军的无耻暴行,激起了我党和当地群众的无比愤怒。

  在此严重形势下,为了保存力量,县委决定,县委机关和不能在本地坚持工作的人员暂时转移到鲁西南青邱区大张集、水牛李一带坚持斗争,夜间不断插入敌人统治较薄弱的乾元区、平陵区活动。这时机关的公开名义是菏泽县第二工作队。

  一九四二年夏,何健之调区党委训练队学习,在九月大扫荡中,不幸牺牲。这时县委成员只剩下朱先舟一人。在县委机关的还有杨政民、杨忠等,在下面坚持工作的有常合民等。

  根据上级党的指示,菏泽县工委在四零年初即开始搞武装。抽调部分党员干部先后在圈头、解元集、贾坊、桥李、白虎集等地夺取了地主联庄会二十余支枪,组成了一支小武装,又搞了顽军散兵的几条枪,在菏泽西北、东明东部一带活动。不久环境恶化,便把枪支弹药分藏到张拐、朱庄、白虎集、解元集、桥李等村。

  四一年春,县委机关转移后,县委痛感抓枪杆子的重要,又下决心重建武装。先把存放的枪起出来,又向军分区要来六、七支枪,就这样,十多条枪,二十余人的小部队又诞生了。杨华任队长,张广仁为队副,何华任文化教员。小部队在菏泽更生区、青邱区打游击,夜间深入到解元集一带活动,起着武工队的作用。有一次在解元集夺了敌人两支钢枪。小部队逐渐扩大,到四二年秋开辟南华县前已发展到一个中队,为建立县大队奠定了基础。

  二、开展武装斗争,开辟巩固南华抗日根据地

  开辟南华是根据当时敌我斗争形势决定的。

  在敌后抗日战争发展到四一年、四二年的时候,日寇逐步加强了对我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进攻,实行分割、蚕食,对我中心区实行抢光、烧光、杀光的“三光政策”。我冀鲁豫根据地也受到了残酷的破坏,走向更加困难的阶段。根据地有缩小的趋势。敌人对地处黄河南岸靠近陇海铁路的鲁西南根据地更是进行疯狂的破坏,企图很快地变为敌占区。因而鲁西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就更加艰苦了。

  在这种严重形势下,冀鲁豫区党委指示加强对敌斗争,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开展小部队活动,即将部队分成连、排、班等小部队,深入敌人据点附近,利用青纱帐,进行夜间活动。

  为加强鲁西南地区的领导,冀鲁豫军区派教七旅回民支队到鲁西南。这样,即坚持了鲁西南根据地,又从外线保卫了濮、范、观中心区。菏泽东明两个县的结合部作为我濮、范、观中心区同鲁西南联系的通道,其战略地位也更重要了。而盘踞在菏泽、东明两县结合部的顽军张子刚和东明伪军司令郝子端,以及菏泽县顽军五区联防主任兼岗峰区区长孙建福等相互勾结,同我争夺这一地区,他们经常袭击我过往部队和人员,截夺我物款。因此,这条南北交通要道就成为敌我争夺的焦点。

  一九四二年九月,我冀鲁豫军区决定,开辟和巩固这一地区的工作,在军区的统一指挥下,在鲁西南活动的教七旅十九、二十两团由南向北,三分区的九团由北向南,分进合击,在杨镇集以西,五北城一带,一举歼灭郝、孙两部的全部,毙俘一千七百余人;张子刚狼狈东窜。这一战,粉碎了敌人妄图消灭我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阴谋,也是为开辟南华抗日根据地建立南华县举行的奠基礼。不久,即正式建立南华县抗日民主政府,林菁华任县长。

  南华县建立后,主力部队二十团暂留在县內坚持斗争。团长詹士山、政委胡华居临时参加县的领导工作。四三年一月,冀鲁豫区党委派杨锦堂任县委书记。二、三月间派杨培要任组织部长,朱先舟由组织部长改任敌工部长。约在四月份,上级派来夏德义任县大队政委。为了在战争情况下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上级党委决定夏德义兼任县委书记,杨锦堂改任副书记。九月,林茵如接替孙仲起任县长。四四年夏季,夏德义调走后,杨锦堂仍任县委书记,十二月份杨锦堂调离,田洗文接替县委书记。

  南华县能否站得住脚,仍然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从整个形势看,南华县是在“敌进我进”的方针下产生的。敌人对中心区尚且要蚕食进攻,妄图最后消灭,对我在敌人统治较巩固的地区内开辟新区,则更不甘心,这是一;第二,从群众条件看,当时还未进行民主斗争,群众还未充分发动起来,敌人和国民党潜伏力量还很大;第三,从敌我力量对比和地理条件看,南华是南北交通要道,南北长五六十里,东西宽仅七、八里或十数里,是一个狭长地带,敌人据点、碉堡林立于东西两侧。东面从北往南计有:临濮集、江苏坝、白虎集、高庙刘庄、肖老家、耿海、解元集、桥李、刘庄、天爷庙、肖赵楼、马岭岗等十来个伪军据点。菏泽城北还有很多据点。伪曹州府道尹和大量伪军及一股日军驻菏泽县城。菏泽县国民党顽固派头子张奎生和其县政府驻小留的东边。

  西面敌人虽较弱,但从北往南数也有菜园集、沙堌堆、宇宙屯、袁耿庄、姚寨、五坝岗等一些伪军据点。伪军孙良诚一个师驻孙楼一带。从东西两面整个看,敌我军事力量对比悬殊很大。但是,我们也有很多有利条件,主要的有两条:一是民族自卫战争是有关民族生死存亡的正义斗争,政治上我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敌人很孤立;二是冀鲁豫区党委很重视这里,加强领导,加强部队,同敌人针锋相对。这就决定了我们只要坚决斗争,不但能站得住脚,而且有壮大力量扩大地区的前景。

  一九四三年初夏,菏泽之敌在这条线的东面,南北数十里挖起封锁沟,筑起封锁墙,增修碉堡,大搞蚕食进攻,妄图消灭我南华根据地。

  一九四四年春,菏泽之敌人又在高庄集、李庄集安了两个大炮楼,号称“山东第一楼”。每楼驻有一营兵力,气焰十分嚣张,大有一口吃掉南华之势。我县区武装、民兵、干部同敌周旋,展开麻雀战。不久,我二、五分区部队联合作战,拔掉李庄集据点,全歼守敌。此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敌人不敢轻举妄动。在这前后,据我西侧之伪军孙良诚、赵永祥部向我进攻,由我主力骑兵团一部(群众称黑马团白马团)在我县大队、民兵、二十团两个连的配合下,杀伤敌五百余人。自此,东明之敌也不敢轻举妄动了。南华抗日根据地得到了巩固。

  一九四四年九月,我二、五分区一夜之间又拔掉了白虎集、高庄集、高庙、刘庄、肖赵楼、肖老家、耿海等十余个伪据点,肃清了我县境内东面全部伪军据点,新建平陵、西河、德化、杨镇(从永华区划出)四个区,连同四个老区(岗峰、义聚四三年已合并,为岗义区。又加永华区)共八个区,大小村庄七百五十个,人口十八万。

  在对敌斗争中,我县区武装和民兵武装也得到壮大。县大队发展到四个连,三百余人,每连都配有轻机枪;四个老区都有三、四十人的区队;到四四年上半年已在近三十个村庄建立了民兵组织,各村民兵都有几条至十多条枪支。县区武装和民兵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事实上,除上述大战斗和战役外,经常的坚持地区保卫县政权,保卫群众利益的武装斗争,主要靠这支县、区地方武装力量。李本力领导的武工队,经常出入敌据点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县大队经常在边沿区接近敌区活动,打击敌据点出动之敌,迫使敌人龟缩在据点內不敢轻易出来。圈头村位于南华根据地的南部,是对敌斗争的前线。村东和村东南面的肖老家、高庙刘庄两个伪据点的敌人,在县区武装和民兵打击下,都不敢出动;圈头、卢海等村庄都不资敌。

  后长张是我县北部重点村,在敌人修筑李庄集据点时,干部、民兵展开麻雀战,敌人白天修,他们夜间破,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延缓了敌人修建的进度。据点建成后,敌人开始向我大举进攻。他们三十多条枪,于小赵庄,阻击数百名敌人(包括一部骑兵),战斗一个上午,敌撤退。

  民兵在带领群众挖沟破路、清查奸细、站岗巡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地方武装、民兵进行的大小零星战斗无法统计,在比较紧张的时期內,从全县范围来看,几乎天天有枪声,战争气氛笼罩着各个村庄。实践证明,实行主力、地方武装、民兵相结合是完全正确的,是不可战胜的。

  在建立南华抗日根据地和对敌斗争中,我抗日民主政府,在打击敌伪政权,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巩固根据地和征收公粮财政物资、支援战争等方面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对敌斗争中,对敌伪军的争取和瓦解工作也卓有成效,伪军下层士兵多是当地农民群众为生活所迫而参加的。死心塌地的是少数,经过对他们进行民族民主教育,收效很大,几乎每个据点都有我们的工作关系,军事情报很灵通,对瓦解伪军、争取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三、深入地发动群众,巩固南华县根据地

  兵民是胜利之本。只有代表群众的利益,改善群众的生活,才能发挥群众的抗日积极性,才能巩固根据地。破路挖沟,监视敌人,除奸工作,缴纳保管埋藏公粮,掩护干部,输送兵源……样样离不开民兵。

  南华地区在一九三七年大地震的灾难之后,又在战争中遭受国民党、日寇的残酷压榨,群众生活已很困难。又加上一九四二年的严重旱灾,农业歉收,到四三年春荒时,群众中十之七八没有多少粮食了。主要靠糠菜、薯藤、树皮、树叶维持生活,大都饿得面黄肌瘦。到后来,就是部队、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也往往弄不到粮食。即使弄到一点也多半是黑豆、绿豆、高粱、棉籽等,小米是不容易搞到的。工作人员和群众的生活都是十分艰苦困难的。

  然而地主富农,特别是当权大地主仍有许多存粮。他们用存粮大发灾荒财——乘机放高利贷,普遍的借一还三(春借一斗,秋还三斗);用少量粮食买到不少家具、衣物和房地产;有的还买妇女。阶级矛盾尖锐,两极分化比平年加快了。

  一九四三年初,在区党委负责人黄敬、张霖之亲自指示下,这里放手发动群众,坚定地实行减租减息。这对巩固发展这块根据地有很大的意义。

  当时县委领导上的困难,首先是领导力量弱,在群众工作方面缺少干部。县抗联刚刚建立,只有三、四人工作,区抗联还没有建立。县委决定和区委集中力量深入农村直接搞。先在临河区、岗义区搞几个重点村,培养干部,逐渐扩展。岗义区的圈头村,不仅有支部,又有县委杨培要(圈头村人)直接抓,工作细致深入,“双减”斗争极有成效;临河区的后长张,党支部的力量强,减租减息和民主斗争工作做得较好,当时都是南华县有名声的抗日村庄。

  在发动群众中,县委还举办了几期村干、党员短期训练班(每期四、五天),由县委负责人上课,讲党员基本知识和双减的意义,讲如何发动群众。参加学习的数十名学员在群众运动中起了骨干作用,后来不少成了脱产干部。

  这里发动群众有其自己的困难和特点,同中心区的民主民生斗争不同。最大的困难是由于敌伪顽力量大,据我近,群众顾虑大,虽然迫切需要粮食吃,但也害怕。有的白天倒了粮,夜间又偷偷送回。即使我们发现了,也不容易说服。这不能片面地怪群众落后,因为白天倒粮,夜间就有被抓走的可能,甚至有生命危险。大郭店村一个贫农积极分子刚一同我们联系就被该村地主杀害了。

  要实行减租减息,就要建立枪班(民兵),有时干脆先成立枪班,后进行减租减息和倒粮,以保护群众和积极分子的安全。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同武装斗争密切结合,一齐进行。

  经过一年的工作,有圈头、卢海、前后邓楼、高孙庄、田桥、魏楼、三拐、前后长张、小郝寨、李村集等二十余村庄进行了减租减息或借粮,组织起农会。在这些村里大部分建立了民兵,巩固、发展了党组织,建立了党支部、小组或个别关系。其后,在永华区小陈庄、乾元区吕陵店等几个村也开展了工作。

  在这风险很大的地方,群众既已发动起来,还是很坚决的。民兵白天站岗,夜间巡逻,并集中住在一起,有时若干村还组织联防。已发动的村和尚未发动的村虽鸡犬相闻,但气氛迥然不同。这二十多个村成了南华巩固的根据地和中心区。

  当时所以能获得这些成绩,除上级党指示及时,县委掌握政策较稳定外,干部作风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多数干部工作深入、细致,同群众同甘共苦,以身作则。如杨培要,家庭是地主,他首先对他家的佃户进行工作,表明自己坚定的站在群众一边,同家庭划清界限,及时向群众报告他家庭的动态,暗报他家粮食埋藏地点。这对当地群众、干部影响很大。至今群众还向往于这种干部作风。

  注:

  朱先舟、杨锦堂、李雨田都是创建南华根据地时的老同志。抗战时期,杨锦堂同志曾任南华县委书记,朱先舟先后为组织部长、敌工部长,李雨田为区委书记。离休前,杨为北京林业学院党委书记、朱任三机部行政处长、李在中国科学院工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