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滨海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建

2015-05-29 15:40:00来源: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作者:陈庆堂

我滨海部队向赣榆敌据点猛烈射击

滨海军区庆祝抗战胜利大会在莒南县大店召开。讲话者为滨海军区政委唐亮。

  滨海区(抗战初期称鲁东南地区)位于山东东南沿海,是山东抗日根据地五大战略区之一。其范围北起胶济铁路,南至陇海铁路,东临黄海,西界沂河,南北长近800华里,东西宽近300华里,面积约7·2万平方华里。大体包括现在山东省临沂地区的莒县、莒南、日照、临沭、临沂、郯城,潍坊市的诸城、五莲,高密(铁路以南部分),青岛市的胶南,胶州(铁路以南部分),江苏省连云港市的赣榆、东海(陇海铁路以北部分)、新浦、海州、连云港等16个县(市,区)。当时有人口约500万。山区与丘陵约占全区面积的2/3,五莲山、甲子山为较大山区,沂河、沭河流经全境,台(儿庄)潍(县)、泰(安)石(臼所)、海(州)青(岛)等公路纵横全区,海岸线全长700多华里。所处地理位置,既是华北,华中两地区的结合部,又是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南北可分别控制陇海,胶济两铁路及连云港、青岛两市,东可控制沿海各海口,西可控制鲁南重镇临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滨海区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五四”运动后,革命斗争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以莒县北杏村王尽美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分子,在斗争中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7月,王尽美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是山东党的最早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滨海区最早的党员。他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革命实践,对滨海区的革命斗争有着深远的影响。

  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滨海区党组织处于创建、发展阶段,并在斗争中逐步壮大起来,相继建立了高密、日照、东海、郯城等县委,党员发展到1000余人。党组织一建立,即发动人民群众同封建军阀、国民党反动统治进行英勇斗争。1932年前后曾先后领导了诸城、高密、东海、日照等地农民武装暴动,打击了反动统治者,扩大了党的影响。特别是日照暴动,是当时山东规模最大的一次暴动,其影响波及全国。但由于这些暴动是在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下,不顾主客观条件盲目发动的,因而都遭到了失败,一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党组织也受到严重破坏,教训是沉痛的。暴动虽然失败了,然而在暴动中牺牲了的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却永远激励着人们前进。

  抗日战争时期,滨海区各级党组织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同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恢复发展党的组织,建立抗日武装和民主政权,创建了滨海抗日根据地。党组织领导机构在斗争中经历了数次演变:1938年8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决定,建立中共鲁东南特委,1939年7月中共山东一区党委成立,鲁东南特委隶属一区党委领导,为第五地委;1940年4月一区党委撤销,五地委直属山东分局领导;1940年10月中共鲁中区党委成立,五地委隶属鲁中区党委领导;1942年4月鲁中区五地委与鲁南区四地委合并为中共滨海地委,直属山东分局领导;1943年4月滨海地委撤销,成立中共滨海区党委,直属山东分局领导;随后滨海区党委相继建立所属一、二、三地委。抗战期间,滨海区范围内曾先后建立莒县、莒南、莒北,莒中、莒临、日照、日北、沭水、临沭、临沂、郯城、赣榆、海陵、高密、诸城、诸莒、诸胶、藏马、芦山、珠山、胶县等20多个县级党政军群机构,到1944年,党员发展到2万多人。从1941年起到抗日战争胜利,滨海区是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是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和后方基地。1942年春,刘少奇同志从苏北到滨海,检查指导山东工作,对扭转山东抗战的被动局面起了决定性作用。在刘少奇同志具体指导和山东分局直接领导下,滨海区首先放手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这一运动的深入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和人民武装、群众团体的工作,使我根据地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从而战胜种种困难,胜利渡过了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1943年4月,滨海区实行了党的一元化领导,同时全党开展了整风学习运动,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各级党组织坚决执行党的方针和政策,各方面工作迅速发展,为1944年我军局部反攻,直至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和物质基础。在八年抗战中,滨海区有3万多人参军,115师、山东纵队等主力部队在地方武装、民兵和广大群众配合下,同日本侵略军及国民党、顽固派英勇搏斗,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扫荡”进攻,先后进行了著名的青口战役、海陵反“蚕食战役、甲子山战役、郯城战役、收复泰石路北战役、赣榆战役、讨李(永平)战役、莒城战役、讨张(步云)战役。这些重要战役的胜利,使滨海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和巩固,并支持了山东其他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抗战胜利后,滨海区我军主力组成山东解放军第1师、第2师和东北挺进纵队(原滨海支队)以及大批地方干部,奉命进军东北,有力地支援了东北人民的解放事业。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在中共中央华东局直接领导下,滨海军民执行党中央关于和平与战争的方针,在迫使日伪军迅速向我投降,扩大解放区的同时,坚决反对蒋介石的内战阴谋,并做好了反击国民党军事进攻的准备。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全面内战。全国人民奋起自卫,解放战争全面展开。同年11月,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华东局决定撤销滨海区党委,成立中共滨海地委,直属华东局领导;1948年7月中共鲁中南区党委成立,滨海地委隶属鲁中南区党委领导,为第六地委;1949年5月改称鲁中南滨海地委。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滨海区的党政军民,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猖狂进攻,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的口号鼓舞下,全力以赴,投入战斗。1947年春,国民党在全面进攻失利后转入对山东、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在山东,滨海区首当其冲。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党领导群众,一面实行土地改革,发展生产,一面踊跃参军,全力支前,先后有数万青年参加解放军。在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滨海人民竭尽全力支援前线,仅淮海战役就出动民工57万多人,加工粮食3700多万斤,运粮3400多万斤。当时正值严重灾荒,经济十分困难。广大群众开展生产自救,节衣缩食,保证了前方供应。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滨海区又组织大批常备民工随军支前,同时抽调大批干部南下,开辟中原、江浙、川黔等新解放区的工作。在三年的解放战争中,滨海区的党政军民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28年的艰苦斗争历程中,滨海区的党组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斗争中产生、成长、壮大,并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这块土地上长期受压迫受剥削的人民群众打碎了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获得了自由解放。这一翻天覆地伟大胜利的取得,是党中央,华东局、山东分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和政策的胜利。滨海区的党组织、共产党员,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以革命加拚命的精神,长期地、英勇顽强地、机智灵活地同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在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马列主义水平和斗争艺术,从而保证了革命斗争的胜利。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斗争中壮烈牺牲,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永远受到人们的崇敬。

  革命的道路崎岖不平。滨海区党组织在前进的道路上,曾经历过曲折,也出现过失误,使革命事业遭受一些损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回顾历史,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我们的各级党组织更加成熟,更加富有朝气,以便更有效地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任务。

原标题:抗战时期滨海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